真誠對于人,可以說是立身之本。
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區別就在于人的社會性,不論何時何地,人要在社會上立足、生存、發展,都要結成群體,不可能獨來獨往。
真誠可以減少雙方猜忌的機會,降低彼此誤解的幾率;真誠使雙方都不必費心費力“算計”對方,容易集中重點,討論問題并達成共識;真誠的人表里如一,待人處世自然容易與人溝通。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真誠者絕于人群。
交往從來都是對等的,人心從來都是相互的。你對別人真誠,別人對你必定真誠;你對別人欺詐,別人對你必定欺詐。“人察無徒”,真誠待人,不但贏得友情和尊重,而且往往是加倍的。一個人圓滑、虛偽可得一時,但不可得一世。
荀子說:“君子賢而能容霸,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矛盾,有勾心斗角,各種利害沖突使人不可能不發生磨擦。
有君子,就有小人,有溫情,就有冷漠。與人交往貴在以心交心,你真誠待人,別人才會真誠待你。對方心有成見,你肝膽相照的真誠也能使對方暢所欲言。
2、助人的智慧:送人玫瑰,手有馀香
中國有句古話:“小才不知有緣,不懂用緣;中才知有緣,但不善用緣;只有大才,知緣而且善用緣。”這話句生動說明了助人是多么重要,有人緣才會有財緣。
諺語說:“送人玫瑰,手有馀香。”劉安說:“積愛成福,積怨成禍”。《論語》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能予人以快樂者,自己會獲得快樂。
這個世界真的太需要溫暖。對一個身陷絕境的窮人來說,一塊銅板的幫助可能會使他握著這塊銅板干一番事業,開創自己富有的天下;對一個迷途難返的浪子來說,一次促膝談心的幫助可能會使他重建做人的尊嚴和自信,或許在他懸崖勒馬之后闖出自己美好的天地。
不要小看對失意者隨口說一句溫馨的話語,對將倒者從旁輕輕伸出扶助的雙手,對無望者賦予一個真誠的信任,也許自己什么都沒失去,而對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來說,也許就是醒悟、支持、寬慰。
為他人盡力,即為自己盡力;不幫助他人的人,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你幫助人越多,別人越感激你,對你的回報也就越大,人生就越有價值。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
3、低調的智慧:收斂鋒芒,韜光養晦
要想進入一扇門,就必須讓自己的頭比門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項峰,就必須低頭彎腰做好準備工作。低調,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氣度。
劉備一生有“三低”,也正是“三低”成就了他的蜀漢王國。
一低:桃園結義。
與他在桃園結義的人,一個是酒販屠戶張飛,另一個是在逃的殺人犯關羽。而劉備肯與他們結為異性兄弟。這一“低”,劉備有了兩門虎將,如虎添翼。
二低:三顧茅廬。
為一個未出茅廬的后生小子,前后三次登門拜訪。不說身份地位,只論年齡,劉備差不多可以稱得上長輩,可他一點都不覺得丟臉。這一低,得了個千古名相。
三低:禮遇張松。
張松本來是想把西川地圖獻給曹操,可曹操自從破了馬超之后,志得意滿,數日不見張松,見面就要問罪。而劉備派趙云、關羽迎候于境外,自己親迎于境內,宴飲三日,淚別長亭,甚至要為他牽馬相送,張松深受感動,終于把本打算送給曹操的西川地圖獻給了劉備。這一低,為蜀漢王國的最終確立打下了基礎。
4、沉默的智慧:沉默是金,悶聲發財
《荀子·非十二子》:“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一個人是否明理,不在于說不說話,話說得多或少;而在于言語是否得當,是否恰到好處。說話時正是該說的時侯,且說得恰如其分,這是明理;沉默時恰好是不應該說的時候,這也是明理。這幾句可用于說明言談必須得當。
一個人為人處事要懂的在一些情況下必須保持沉默,勸告別人正逢對方一意孤行、大發雷霆,從而無法理性思考的時候,應該停止勸說,保持沉默。
對方氣勢咄咄逼人,言語挑釁,若針鋒相對必然激化矛盾,這個時候也要保持沉默。
當說出真理于事無補,反而會有禍患時,不能說假話,因為那樣違背自己的良知,這種情況下只能保持沉默。比如文革時,全民瘋狂,若說真話就會有殺身之禍,說假話就是和壞人同流合污,保持沉默是最佳的選擇。
5、得體的智慧:方圓兼修,能方能圓
為人得體要剛柔并舉。
剛表現為臨危不懼,理直氣壯,義正辭嚴,一身正氣。柔表現為心平氣和、沉著冷靜,和顏悅色,和氣待人。剛與柔,相輔相成,太剛易折,太柔易廢,剛到好處為硬而不脆、威而不逼。柔到好處為春風化雨,感化人心。
為人得體要方圓兼修。
方指一個人為人處世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人所左右。圓指一個人為人處世能夠認清時務,使自己進退自如,游刃有余。方為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圓為處世之道,是妥當處世的錦囊。把“方”和“圓”結合起來,才能左右逢源,無往不利。
為人得體要軟硬兼施。
做人要七分溫和,三分銳氣。太硬了,激人過分,狗急跳墻,弄不好兩敗?傷;太軟了,“馬善被人騎”,甚至讓別人得寸進尺,無得有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軟不硬,或硬中有軟,軟中有硬,這是為人處世的分寸之一。
為人得體要有彈性。
在辦具體事的時候,運用彈性語言,可以將所說的話,所做的事盡量留有余地。辦一件事,如果直截了當辦不成的話,不妨轉個彎兒,換一個思路,迂回應變達到既定目標。
6、守拙的智慧:心頭洞明,表面糊涂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卻一副癡呆愚頑的表情。這種人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眾人的歡迎。社會是很現實的,人心更是難測的。當你的聰明外觀、鋒芒畢露時,則遭人妒忌。那又何必呢?
年輕人做事往往一開始還小心翼翼,可是一有點成績就難免對人對事指指點點,自以為是,不安分的因子總在腦子里跳舞,心也飛了,總想逞一時之能,總認為別人不行。
有了閱歷以后,人靜了下來,不斷地反思,其實還是心里明白、表面不置可否的好,也許藏起來得才是貨,露出來得未必是寶。
凡事保持適當糊涂,有時可以化劍拔弩張為平心靜氣,化狂風驟雨為和風細雨,化撲朔迷離為悄無聲息,守拙是一種“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做人學問。
守拙安分,能夠在平靜中修練自己,并尋求機會,能夠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宏圖偉業,能夠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7、口訥的智慧:不逞利口,不論人短
以說話遭禍者,不在少數。究其因,無非愛逞利齒,愛論人長短、搬弄是非。而最冤枉的是那些人,本無心之語,被人道聽途說、斷章取義,致千古之恨。所以,如果從一開始就慎言,不是可以免去許多煩惱嗎?為人處世,萬不可忘記“禍從口出”之戒。人處世,萬不可忘記“禍從口出”之戒。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出自《增廣賢文》的話告訴我們要學習用“愛語”結善緣。
很多時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話,就能給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氣,即使處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溫暖;而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就如一把利劍,刺傷人們脆弱的心靈,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陣陣的嚴寒。
無論在家庭生活還是社會活動中,愛與期待的力量,遠遠要比強制命令與譏諷挖苦、傷害打擊要有效得多。
做人最忌背后說人是非,有些問題不妨當面與人交流,既使態度激烈,也能得到別人原諒,若是背后說人,必然會被人看輕。
8、隱忍的智慧:知雄守雌,以退為進
真正的英雄,是那些能伸能屈之人。沒有誰一輩子都是順順利利的,所以得意時固然值得揚眉吐氣,失意時卻不能一味消沉,應積蓄力量,以伺東山再起。這時候的隱忍,才算把人生百味都嘗盡。失意時的忍,是知雄守雌,以退為進。
“龍蛇伸屈之道”是一種自我保護、自我實現價值的生存之道,忍一時委屈,而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有時候忍耐剛強直率性格的對手,與他周旋,是斗爭中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會讓自己吃大虧。
明代馮夢龍在《智囊》一書中,認為人與動物一樣,當其形勢不利時,應當暫時退卻,以屈求伸,否則,必將傾覆以至滅亡。
明代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路行窄處,留一步讓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食。此是涉世之安樂法。”
洪應明是從明哲保身、全身遠禍的角度談退讓的必要性的。一個人涉身外世,只一味爭奪,不知退讓,是不具備成就大事的基本條件的。一個真正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志在高遠,不以一時一事的順利或阻礙為念,也不會為一時的成敗所困擾。
只在經歷了困難挫折考驗的人,才具有成大事的氣度。“能伸能屈 ”是立志成業的精髓要義,是包羅萬象的大哲理、大智慧。
9、包容的智慧:以和為貴,寬容大度
糊涂是一種肚量,是眼里揉得進沙子,是以和為貴的寬容大度。得饒人處且饒人,多個朋友多條路。當你包容別人時,也就為了自己積累了人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有包容,謀事易成。
《易經》告訴我們,和而不同,表示大同之中有小異,必須互相尊重,不能勉強求其一同。合中有分表示必須尊重個性差異,以保持世界的多樣化,符合生態發展的需求。
和為貴,合為先,是世界大同的總原則。寬容就是一種和而不同,尊重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別人的需求。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包容可以使我們真正放下心中的煩惱和不平衡的情緒,讓我們在失意之余有機會喘一口氣,恢復體力。
包容是一種心理平衡。我們沒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對于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和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以及沒有意義的瑣事,我們就應及時地忘掉,別放在心上,以免傷害自己。只有既往不咎的人,才能脫下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