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蘇小姐在網上問我:“嗨,你說我畢業之后應該去做什么啊?”
我回答說:“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咯。”
她說:“正因為不知道想做什么所以才問你啊。”
我說:“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別人怎么敢輕易做出判斷?”
我和蘇小姐是大學同學。她讀書十分努力,經常獲得獎學金,本科畢業后被保送到上海一重點大學讀研。當初我問她為什么要讀研,而不是直接工作,她回答我說,雖然自己成績還不錯,卻暫時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眼前只有保研這條路,不需要花什么心思,而且父母也比較傾向于讓她讀研。現如今,她研究生也快要畢業,之前沒有解決的問題,需要再一次面對了。
她之所以問我,也許是因為她知道我經歷過一個從對前途迷茫,到漸漸摸清自己方向的過程吧。
除了還在讀書的朋友,已經工作的朋友也遇到了這樣的困惑。另外一個朋友,目前在一家待遇很好的公司工作。由于公司業務發展迅速,他的崗位發展潛力雖然不大,待遇卻很高。
我曾經和他聊過換工作的事情。他知道如果自己一直做現在的工作,職業發展前景會比較暗淡。但要他往自己傾向的行業或崗位跨出這一步,他又不甘心放棄現在工作的良好待遇。
實際上,就算要換工作,他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
我相信每個人都渴望做自己喜歡的事,面對未來不再迷茫。但環顧周圍,真正清楚自己喜歡做什么,并且正在做的只是少數。多數人從青春一直迷茫到畢業,從工作一兩年一直困惑到工作五六年。有許多工作多年的人,面對自己的工作完全提不起興趣,明知自己不喜歡,卻沒有勇氣換工作、換行業,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漸漸消沉。不是自己喜歡做的事,便難有激情,最后也難有更好的發展。
如果你還在讀大學或者研究生,亦或剛剛開始職業生涯,覺得自己目前做的事不是自己真正傾心的,就還有機會去尋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那么,如何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結合自己的血淚史和幾年的探索經驗,我總結了三個步驟,希望能夠幫助到身邊的朋友和正在看此文的你:
1.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我的大學生活毫無規劃。四年來我競選過班委、加入過學生會和社團、還自己成立了新社團;我做過電話卡銷售、動漫公司兼職、拓展培訓教練、參加過各種競賽;我組織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去NGO實習,結交了各路朋友。
多樣的經歷讓我一度以為自己是一個懂商業模式的銷售天才,所以大四找工作的時候,我最終去了一家廣州的咨詢公司做銷售,理由是咨詢公司高大上,銷售有提成很賺錢。然而沒過多久我便發現我根本做不來這份工作,接著便裸辭,一門心思想做游戲策劃,理由是我喜歡玩游戲,而且游戲策劃工資更高。我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找工作,卻頻頻受挫,最后竟找了一份互聯網公司的客服工作。慢慢地,這份工作要求我掌握越來越多的網絡技術,我開始發現我是多么不擅長這份工作,但由于我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只能繼續扛著。
在裸辭后找工作的過程中,我開始不斷回想大學期間做過的種種事情,我發現我從來沒有發自內心地沉浸于那些事,從來不曾因為做了那些事獲得內心真正的滿足和快樂。我所有的忙碌、所有的奔波,帶給我的都只有表面的虛榮。
我在無數個灰暗的夜里躺在床上思考:我到底喜歡做什么?我到底適合做什么?難道之前的經歷全是毫無價值的嗎?有沒有那么一件事,是我在做的時候真正會感到快樂的?如果我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方向,我一定不會過的如此波折,我一定能夠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之中,充滿戰斗力。
就是在那時,我意識到了做自己喜歡的事,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多么重要。
2.深入反思并開始嘗試。
意識到問題重要性的時候,我正在做那份互聯網公司的客服工作。我開始反思自己,思考在過往的人生中,有哪些事是我擅長的,有哪些事讓我獲得了喜悅。我一一剔除了大學期間做過的各種各樣的事情,領悟到原來自己喜歡寫字,喜歡刷微博了解新聞,喜歡嘗試最新的互聯網產品,習慣于接受不同維度的大量信息并在腦中整合。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從小養成的、根深蒂固的愛好,比如漫畫、比如讀書。
3.鼓起勇氣,貫徹意志。
在工作之外的事進行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我在工作上卻越來越不愉快。技術上的不擅長,與公司氛圍的格格不入(具體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人生最寂寞的事,莫過于對世界失去了好奇心》中提到過),漸漸讓我無法忍耐,于是我再次離職。從興趣出發,結合自己以往的經驗,我選擇進入廣告行業,做文案策劃。
于我而言,這次辭職實屬背水一戰。雖然相對于從前的自己,我終于有了比較清晰的目標,但毫無行業工作經驗的我,極有可能被拒之門外。而且,如果這次再迫于生活壓力,違背自己內心的意愿,選擇了不喜歡或者不擅長的工作,我的職業生涯發展將更加波折。
好在最后我跨出了這一步,將自己的意志貫徹到底。盡管沒有工作經驗,之前的寫作經驗和微信運營經驗卻幫了大忙,助我走進了廣告圈。如今,充滿新鮮事物的廣告圈生活,讓我樂在其中,各種有趣的廣告人們,讓我有一種同類相見恨晚的感動。雖然廣告文案的工作經常會面對客戶的刁難和大量加班,但我仍慶幸當初做了這個決定。
這三個步驟算是我的經驗之談。對于我而言,花時間最多的是前兩步。我花了5、6年的時間才意識到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多么重要,以及自己應該往哪個方向走。
有時候我們沉浸在繁忙的工作中,沒心思去考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這實際上是在潛意識中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了戰略上的懶惰。比如我對于技術問題極為遲鈍,就算看再多的書也學不會舉一反三,但每次寫起東西來,我總是得心應手,所以方向真的比努力更重要。
最后說點更遠的。我身邊還是有些朋友,一直就有著很明確的目標,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他們沒有經歷過我這種煎熬的步驟就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讓我很是羨慕。但對他們了解越深,就越會發現,每一個人能成為現在的樣子,跟其所處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
有些人家境富庶,從小衣食無憂,才不在乎工作和待遇,去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有些人家族資源廣人脈多,才會選擇直接創業,完全不擔心創業失敗的風險。
有些人從小跟隨父母接觸商業業務,才醉心于商業模式的研究和咨詢工作。
除了他們自己的努力,家族有形的或無形的財富的累積,才讓他們有了今天的樣子。所以不要盲目相信這些人的成功故事并試圖模仿。
對于大多數像我一樣的普通人來說,的確是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讓自己的人生煥發出更多光彩。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