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辭職帶娃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我會落入萬丈深淵,從此萬劫不復。
老公說,你隨意,自己想好就行。其實,有這句話就夠了。
那段時間,爸媽頻繁地打電話,比起三年后如何重返職場,他們更擔憂的是,我能帶得了娃嗎?能吃好一日三餐嗎?睡眠充足嗎?累不累啊煩不煩啊?諸如此類。
事實證明,比起工作,我貌似更擅長帶娃,真的不單單是因為兒子好帶,而是我覺得活了二十幾年,一直在忙著成長,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工作,突然停下來了,終于休息了,如釋重負。
后來我發現,正是因為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帶娃,自己成長起來反而更快,貌似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朝著更好的方向慢慢發展。
每個人都向往自由,我更喜歡這種相對而言還算自由的生活狀態,我一直相信,從來都沒有最佳的選擇,只有當下最合適的選擇。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一結婚就變為怨婦,一當媽就淪為深資怨婦?因為你一邊過度地犧牲,一邊又將自己的犧牲無限放大化,柴靜在《看見》里說過一句話:痛苦不是財富,對痛苦的反思才是財富。
作為凡人,痛苦的根源要么是缺錢要么是缺愛,缺錢你就去賺啊!缺愛就想辦法先愛上自己啊!一個連自己都嫌棄的人別人又怎么能愛上你?你又從哪里去尋求安全感?
我是一個特別正統的80后,乖乖女,從小到大,大部分人給我的標簽都是內向寡言不善言辭。
我不是話嘮,更不屬于自來熟,我也不喜歡過度能說會道的人,哪位大師說過:寡言的人更安全!我絕對是屬于超級安全那一款。
作為一枚乖乖女,理所當然,我一直走在正道上,乖乖地上學、乖乖地畢業、乖乖地工作、乖乖地結婚生子,什么年紀做什么事,從不越界。
貌似這些表面上的優點掩飾了我喜好享樂好吃懶做的人性和缺點,曾經和朋友說過,我說其實我特別想嫁個有錢人,把我養著,骨子里我是個小女人,不愛上班不屑于拼事業。
直到當了媽,帶娃成了我徹底回歸家庭最有含金量和認可度的理由,所以我就這么義無反顧地開始帶娃了,偶爾也會叫囂:要是沒娃我會怎樣怎樣。好像沒娃真的就能怎樣怎樣,其實呢,關娃屁事兒啊!
剛開始帶娃的日子過得特別簡單,就是陪吃陪睡陪玩,直到有一次看到一篇麗江攻略,我本身對文字敏感,愛看字愛寫字,當時就覺得那篇文章圖文并茂特別美好,心里默想:我也去過麗江,我怎么沒有記錄下這些美好!
后來才知道發那篇文章的平臺叫公眾號,于是即刻申請了一個,就開始記錄我雞零狗碎的日常,后來關注的公號越多,看到的好文越多,才發現我寫的那都是些狗屁啊!
可是呢,就是那些小學水平的流水賬,時間久了我也寫不出來了,突然發現,我這不是一孕傻三年,而是在一天天的退化啊!因為認識了好多媽媽,她們一個個都活得太精彩太勵志太全能!我呢?
好歹那么多雞湯也算沒白喝,至少我意識到***也分三六九等。
就像大J說的:環境和角色的改變不會讓我們和社會脫節,真正讓人脫節的是我們的惰性。一個人的懶惰,最初往往是從懶得思考開始的。
終于覺醒:一個人可以休息,但不能在休息中變為殘廢,可以不工作,但不能成為沒有生存能力的廢人,所以必須改變。
去看書,堅持看書,愛看的不愛看的都堅持看,只有讀書才能讓自己增值,才能吸收多元化的知識和信息,這個習慣必須養成并且永遠保持。書中自有詩和遠方,你看的書都會藏在你的氣質里,任何時候都可能會派上用場。
去寫字,雖然隔三差五的寫一篇,還像擠牙膏一樣寫得很費勁,還都是雞毛蒜皮的碎碎念,但這個過程總歸是個學習和思考的過程,寫字可以讓你更容易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讓你學會總結,對人和事有更理性的判斷,也更能讓自己不斷地成長。
去賺錢,放下面子放下偏見,學會認識接受新事物,并能理性地對待它,賺錢的方式有很多種,就我認識的那些媽媽們,有做淘寶的、兼職財務的、寫文章賺稿費的、做代購的、兼職畫彩妝做美甲的、兼職做保險的等等等,也許賺錢是其次,重要的是賺錢過程中的收獲和樂趣。
做所有感興趣和喜歡的事情,畫畫、練字、養花、烹飪,不管做什么都應該有事做,所有的負能量都是因為閑得慌,有時候,你和快樂之間就是差了一個愛好而已!
我知道好多媽媽都和最初的我一樣,總是說,哪有時間啊!要帶娃啊!要做家務啊!最終,所有的計劃和想法都會折合成一句:等孩子上學了再說吧!
如果你不想,永遠都有借口,所以還是懶還是不夠想。
雖然我也很懶,但我知道這和帶娃無關,比起安逸,我們都更喜歡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充實感!所以我強迫自己多讀書,哪怕速度很慢,多寫字,哪怕寫得很爛,堅持跑步,這每一樣小事,都讓我收獲滿滿,且還是我上班那會兒根本沒有做到的。
所以,這是進步,所以,我應該感謝兒子。
大J說:生活這件事,確實是特別個人和主觀的東西,每個人對于成功、幸福和生活方式的定義都不盡相同,生活沒有萬能公式,不用攀比,自己舒心就好。
但是,憑心而論,阻止你前行的從來都不是孩子,相反,他們能教會你成長。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