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座右銘一直是“有時候你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所以行事風格一直非常冒進,火急火燎,腳下帶風,性子也挺躁。
那些年,身邊圈子大多也都是我這樣的人,朋友圈里經常看到的話題是:“如何迅速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如何30天練出八塊腹肌?”、“如何畢業三年年薪百萬?”、“如何迅速增粉迅速10W+?”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去講“產品要過硬”,“內容為王”那一套價值理念,似乎已經老掉牙,自己都感覺不信了。
身為現代人,我們一邊讀著“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感動到不能自已;一邊卻又如此懼怕“慢”,拼命地逼自己快馬加鞭證明自己的“優秀”。
的確社會就是在不斷地逼迫中迅速進(gao)步(za)的:快速的GDP增長,讓全世界刮目相看,但那被逼上天的房價,扼殺了多少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霧霾、水污染、光污染等問題逼迫著我們戴上層層防護;科技發展,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改變著生活方式,但信息污染、隱私泄露也危害著我們的生活。
02.
逼自己前進的惡果,就是更快把事情搞砸。正因為大家都在逼自己往前趕,社會都在逼自己進步,所以,逼出了高房價,逼出了重污染,逼出了各種社會問題,逼出了諸多有智商沒情商的孩子,逼出了瘋狂的創業熱潮和大批死在沙灘上的失敗案例。
就說創業的例子吧,現在創業大浪潮勢不可擋,國家政策福利也很多很多,于是年輕人一畢業就忙著創業,忙著當老板,忙著融資,A輪B輪C輪,恨不得明天就能去納斯達克敲鐘。但是他們根本不了解行情,也沒有太多行業經驗,沒有從底層做起的積累過程。
《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大學生畢業即創業比例連續5年上升,從2011屆的1.6%上升到2015屆的3.0%。但是在浩浩蕩蕩的創業大軍中,成功率低得嚇人。《報告》顯示,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3年后超過半數的人退出創業。即便在創業環境較好的省份如浙江,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
從管理科學角度來解釋,行業一般都會遵循“二八定律”:即10個人創業,真正成功的只有2人。因為創業成功不是偶然的,需要資源,資金,人脈,以及整合各項資源的能力,還有機遇。
在本該學習沉淀的年紀就急于打天下,缺乏學習醞釀和耐得住性子的打磨,羽翼未豐的鳥兒如何飛得遠?
03.
太多的人,包括年輕時候的我,太想畢其功于一役了,一把搞個大的,一下子賺到第一桶金,然后就陷入賺快錢的陷阱之中了。賺快錢的風險在于,你賺到的只有錢,自己是沒有積累的,如果賺不到錢,那就糟糕了。
這就好像一直在爭論的,碩士畢業薪水不及民工了,碩士薪水低,還是因為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而碩士的成長空間還是比民工更大的。這個空間,就需要你慢慢去積累,去拓展。你最后會發現,你的個人潛力和個人能力是別人奪不走的。
所以,比起趕,如今我更相信,“等”才是第一生產力。所謂很猛的大事,隨時都可以去做,但并不一定隨時都能做成。
不要總是逼自己趕,不要急于向世界證明你有把事情搞砸的本事。不如先學會等待,規劃一條也許漫長但絕對超值的路線,按照自己的方向與目標,一點點去實現。會等待的人,時間自會厚待他。如果你還在迷茫,看看這兩個因為等待而被時間厚待的人。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