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提高自己修養的辦法就是多看書,此話說的并不假,書里面有很多的知識,也會促進人的思考,改變三觀,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這篇文章說的是什么吧。
01
有一次蔣方舟參加一個節目,提到自己曾經相處的一個朋友,是個社會人,在KTV工作,蔣方舟之所以原意交往,是因為這個男孩子愛看書,每天花3個小時看書。
后來,才知道這個男孩子每天看的是武俠小說,而且還是寫得很爛的武俠小說,整天都是打打殺殺的。
最后,她總結了一句:一個人的三觀都藏在他看過的書里。
有一次她在節目中提到一個概念,讓我為之一驚。
一個不愛看書的人,三觀的形成很單一,比如他的三觀的形成靠的是身邊親人朋友的影響建立起來的,但是一個愛看書的人,他們的三觀的建立,還有一個途徑,那就是書本。
02
我之所以為之一驚,是我因為我的一個大學同學,出生在窮鄉僻壤的農村,父母都是見識短淺,沒有文化,家里有兩個孩子,一個哥哥還有一個就是我的這位同學。
哥哥貪玩兒從小不愛讀書,初中畢業上了中專,然后就出去打工。
而我的這位同學卻不同,從小特別愛讀書,自幼沒人教導,借書誦讀唐詩宋詞,看文學著作,一直到參加工作,仍然保持博覽全書的愛好。
你在她身上找不到一點兒,從窮鄉僻壤出來的那種小家子氣,她經常會跟我們講家里的事情,你會發現她的思維觀念跟家里的人有著明顯的區別,更像是一個從書香門第出來的大家閨秀,知書達理。
我曾經問過她,為什么在你的思維三觀里很少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子,很少受到父母的影響?
她回答:因為我從小就愛看書,看的書多,又愛思考,我的很多思維,觀念都受看過的書影響,知道父母哪些觀念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所以就形成了自己的判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
而那些不愛看書的人,你會很容易在他們身上找到他們父母的影子,因為他們受到家庭影響深刻,如果父母又沒有多少見識文化,思想狹隘,就很容易影響到下一代。
這就剛好印證了蔣方舟的那句話,一個人的三觀藏在看過的書里。
03
眾所周知,馬云是金庸迷,喜歡看武俠小說,還給自己的起了一個綽號“風清揚”。
他喜歡金庸的小說到什么地步?
不僅自己把金庸武俠影響融入到自己的價值觀里,還融入到公司的文化價值觀中,從“孤獨九劍”,到“六脈神劍”團隊項目都有自己的稱號,連手下員工都在金庸小說里找到對應的“花名”。
可見金庸的武俠小說對他影響至深。
有一次我聽了白巖松的演講,提到:是什么塑造了我,讓我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是讀書。
24歲的時候我開始成為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主持人,采訪無數大家,采訪了半年之后,我幸運地觸碰到了一套書,叫《曾國藩》,一個多月的時間全看完了,一下子覺得自己成長了不少。
隔了24年,去年春節前后,我重新看了一遍《曾國藩》,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大部分的情節我都忘記了,但是我發現價值觀已經是我的了。
后來他總結了一句: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永遠打磨不出最好的自己。
04
一個人走過的路有限,經歷的事情有限,所以獲得的智慧更有限,但是看書不同,它能讓你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
海爾的張瑞敏曾經說:是從《道德經》中讀出了事業成功的智慧。
了解一個人最簡單直接的一種方式,就看他愛看什么樣的書?一個人愛看哪一類的書,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會受到那一類書的影響。
一個經常看膚淺的言情小說的人,跟一個經常閱讀深刻歷史哲學書的人,觀念思想,對外在事物的判斷完全不同。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明,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長于思辯。
一個人三觀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潛移默化受到外界他所能接觸到的人、事、物的影響
知乎上曾經有這么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三觀是怎樣慢慢變化的?
其中有這么一個回答:三觀一開始受父母的影響,接著受同學老師的影響,后來到受媒體和圈子的影響,一步一步變得有自己的三觀。
但受他人影響所形成的三觀不一定是正確的,所以還要自己去親身體驗,多讀書,多用辯證的看法去看世界,然后再修正自己的三觀。
后來我加了一句:多讀好書。
05
讀一本書,就好比跟一個人對話。
讀一本好書,你會潛移默化受到正面的影響,而沉浸在一本糟粕,你必將會中了負面的毒。
這讓我想起了高中一個同學,他本來是全校前幾名的學霸,高三迷戀了言情小說,后期自甘墮落,高考成績一塌糊涂,最后直接放棄學業成了社會混混。一個好好的學霸就這么荒廢了。
作家雨果所說:“種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逐漸熔化。”
一個人的智慧很多都是在閱歷中積累的,但是閱歷畢竟有限,怎么樣才能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方式,獲得智慧?多讀好書吧。
讀好書不僅可以讓你變得理智不狹隘,增加你的智慧,更能正你的三觀!!!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