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配的人生就像電影里的臺詞:“(建房子)一定得選最好的黃金地段,雇法國設計師,建就得建最高檔次的公寓,電梯直接入戶,戶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寬帶呀,光纜呀,衛星呀,能給他接的全給他接上,樓上邊有花園兒,樓里邊有游泳池,樓子里站一個英國管家,戴假發,特紳士的那種,業主一進門兒,甭管有事兒沒事兒都得跟人家說:may I help you sir(我能為您做點什么嗎?),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兒,倍兒有面子。社區里再建一所貴族學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學費就得幾萬美金。再建一所美國診所兒,二十四小時候診,就是一個字兒:貴!看感冒就得花個萬八千的。
周圍的鄰居不是開寶馬就是開奔馳,你要是開一日本車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說這樣的公寓,一平米你得賣多少錢,我覺得怎么著也得兩千美金吧,兩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別嫌貴,還不打折。你得研究業主的購物心理,愿意掏兩千美金買房的業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兩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嗎?成功人士就是買什么東西,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所以,我們做房地產的口號兒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有話說,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其實,上世紀末的馮氏幽默簡直就是現代人生活心態的一個真實縮影和翻版。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高配,最好還是頂級的。
當人們都被媒體忽悠著開足馬力獲取高配人生的時候,卻有人逃離了那種生活。我們引以為驕傲的、炫耀的東西原來就是一些累贅的、多余的東西。一起感悟人生而且,因為對于這些無用價值、額外、多余的追求,使很多人付出了時間、精力、身體、心靈乃至于家庭幸福的代價。
微博上流傳著一個段子:一部高檔手機,70%的功能都是沒用的;一款高檔轎車,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棟豪華別墅,70%的房間都是空閑的......
環視一下高配置的生活里,有多少資源待在角落里被閑置著,浪費著?
也許是時候,我們把身段放低一點兒,要求降低一點兒了。
低配一點兒,越來越成為年輕人的生活態度,不勉強,不逞強,有力掌控自己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美國著名作家斯蒂芬·金有一套自己別致的“小桌子理論”:他寫作的時候,只需要一張小桌子,一平方米大小,學生桌模樣。一盞臺燈足以照亮桌面,上面擺放著稿紙或者電腦,再無其他,一切OK。
在笑傲美國圖書排行榜多年之后,他也曾嘗試過給自己換一張寬大如單人床的書桌,胡桃木材質,看上去讓自己“更成功”。但是不久之后,即宣告放棄,因為在這張桌子上他靈感全無,注意力隨時被桌子上的小玩意兒吸引走。
自此之后,他只用小桌子寫作,并將之作為寫作的重要心得。同時,他還推薦說,寫作時一定要在一間小屋子里,把門關上,你的靈感之門才會打開。
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總是嘗試擁有更多,卻鮮有問問自己:擁有這么多之后,我就會幸福嗎?
所謂低配人生,并非讓你壓縮生存空間,降低生活質量,而是在這個充滿選擇與欲望不斷擴張的世界里,學會辨別與放棄。
兩年前,一個男孩在父母的幫助下,買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首付20萬元,還有近60萬元的貸款,貸款15年,每個月還款3000多元,超過他工資的一半。最初,他認為這是為了未來投資,還算是信心百倍,但是一年之后,便覺得生活太吃力,壓力太大。“我住的是大房子,生活質量卻每況愈下,想去旅行吧,一想到休假會減少收入就趕緊喊停;什么演出活動,根本想都不用想,動輒幾百塊的票價我會自動換算成房貸;和女朋友去看個電影,都要挑選打折日......我常常想,我真的需要這樣一所大房子嗎,我需要把自己的人生變得這么悲催嗎?”
半年前,失戀的他終于下定決心換房子。
“換了一處50平方米的小公寓后,新公寓我以2000塊的月租租出去了。然后在單位附近租了一套更小的房子,反正一個人住,要求不高,等以后有了新愛情,再做其他規劃。至少目前,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簡單越好,我的房子變小了,空間反而更大了,我的理想有更多的儲存空間。”男孩這樣對父母說。
高配置的陰影里,蜷縮著無數卑微的小靈魂。大房子、好車子、鉆石級VIP,即便你傾盡所有短暫攬入囊中,滿足的不過是欲望的大嘴,而不是幸福的標準。
適當低配一點兒,也許會有所不同。
低配人生,謙下如水,守住低處。少私寡欲,懷素抱樸。這不是消極的逃避生活,而是讓我們給生活做減法。人一生能做的事情有限,一生的成就也有限。我們應該抓住自己最想做的事情。面對生活,更應該抱著恬淡的態度,切忌縱欲浮華。人內心的富貴才是真的富貴。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