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未來會是什么樣子的,相信大家都不清楚,但是有一點是我們需要記住的,那就是未來是需要我們共同去創造,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這篇文章說的是什么吧。
我一直在研究創業的事兒,也琢磨過人工智能的問題。但是,雖然我理科生出身,卻有著一個文科生的夢想,這導致了我放棄了技術發展的路線,人工智能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超級壁壘,難以攻破。但是最近的兩件事兒,讓我的想法改變了:一是看了李開復的《AI·未來》,讓我發現人工智能就在我們身邊,沒有技術,找技術就可以了;二是接觸了一個十分落地有接地氣的人工智能項目,讓我切實的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真的來了,未來真的來了,而且,就在你腳下。
還是重點說說《AI·未來》這本書吧,雖然書名非常的AI(人工智能),但實際內容是實實在在的人性化。在李開復眼中,未來的圖景是基于愛和人性的,并不是冰冷的機器取代一切;而且他也沒單單的去寫AI,而是結合了中國幾十年來的一路發展和未來的方向,呈現了一副壯觀的創業圖景。
浪潮中的創業者
作為創新工場的老大,李開復看待創業問題自然和創業者的角度不同。在開講人工智能的未來之前,李開復先分析了一下中國的創業環境。雖然之前也了解那些中國一批又一批的創業成功者,但李開復的分析還是震撼了我。中國的創業者們真的是一群戰場搏殺的勇士,每一個偉大成功的背后,都有無數的黯然失敗。
美團成為“千團大戰”的最終贏家,王興在整個過程中,始終掌控著企業發展的節奏,多年的創業經歷打磨了他的意志和能力。別人逐利跑數據的時候,他選擇了深耕市場,尋找創業公司最本質的發展路徑。好的想法和模式可以在無數人的腦海中產生,但是能按照最終贏家的打法,一步步執行到位,絕對不是一個想法就可以的。而是要經歷各種磨難和考驗,浴火重生之后,才見真知。
這是中國成功創業者的普遍路徑,硅谷則是另外一番天地,在那里創新就和成功差不多了,他們很少有經歷過中國市場的血雨腥風。這也是為什么現在中國的市場漸漸形成了壁壘,硅谷的公司再牛,到了中國也不靈的原因。中國的創業者是在浪潮中蕩滌的佼佼者,在人工智能時代,他們的競爭力將更加強大。
人工智能帶來的機會
除了中國創業者的拼命精神意外,中國在人工智能發展上,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數據。這個也是美國沒辦法的,在人工智能兩大國(中國和美國)和7大公司(蘋果、谷歌facebook、亞馬遜、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的對比上,中國和BAT,天然的擁有數據優勢,人口基數和oto的發展,讓中國不僅具備大量的數據,而且是大量接地氣、真實有效的數據。
這在AI的發展上就是一個巨大的帶護城河的基座,無論是機器學習還是深度算法,這些數據都為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插上了翅膀。再加上政府的支持,人工智能給無數中國創業者帶來了機會。也為AI相關的技術人才,提供了發揮空間。就像我開頭提到的那個接地氣的項目,即符合高頻剛需大市場的創業基礎,又搭上了AI的浪潮機會,有可能直接顛覆傳統社區零售業態,所有看似必須有人對接的場景,都變得無人化。
未來去往何方
說到這里就有些淡淡的憂傷了,一說起人工智能,除了前面的各種機會,接著到來的就是危機感。直觀的感覺就是人工智能會取代無數的工作崗位,大批的可替代工作,將讓無數人失業。李開復在書中有一個對這一趨勢的四象限分類,出于不可替代的安全區是有的,但更多人將處在一個可被替代的狀態。
這就是AI的未來方向嘛?李開復的現身說法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可被替代的是可計算的部分,而人類的愛是無法被取代的。很多人可能會失去工作,但只要保持對愛的理解和尊重,同樣會找到人生的方向。這是李開復離開死神威脅后的人生感悟,無論對他自己,還是對我們即將迎來的AI未來,都意義非凡。
機會與挑戰
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就要努力成為那些在AI時代不被淘汰的人。曾經有人預測,這個不被淘汰的概率可能只有1%,甚至不到這個數字。因為AI的效率和發展會是指數級的,顛覆一個行業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給你一個幾十年或者幾年的過度。這個預測即是挑戰,也是機會。接下來我就準備找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研究一下怎么能成為那1%,然后再看看能不能讓更多的人進入1%的行列。
就算進入不了那1%,也會有別的意義和空間來安置那99%,這就需要李開復說到的愛的力量。未來,有可能是冰冷的算法和折疊時代;未來,也有可能是智能和有愛并序的時代。我們走在未來之路上,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