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時候,我就是個急脾氣,說話、做事都是以速度見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搞定再說。
因為想說的話,一刻也不能等,這個習慣一度給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上中學的時候,我是個接下茬的高手。
每次上課,老師一個問題,大家都乖乖地舉手等著老師叫的時候,我經常脫口而出,然后在心里默念著,這個問題太小兒科了。把那些聽話的同學氣得半死。
每次搶答完問,我都暗暗地期待著老師和同學的贊賞。可等來的往往是老師失望的眼神和同學們的疏遠。
那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回答得那么好,他們卻不喜歡我,一定是對我心存偏見。于是,不服氣的我越來越喜歡搶著回答問題,同學們也和我越走越遠,那段本應充滿朝氣的歲月,卻成了我這輩子遭遇過最困難的時期之一。
艱難地熬過期末考試之后,我心里盤算著轉學,為了擺脫這些不公平的待遇。我知道我媽肯定不會同意,所以,我打算從爸爸下手,便和他來了一次促膝長談。
為了證明錯不在我,是他們嫉妒,我想了很多理由,也找了很多證據,洋洋灑灑地說了一個多鐘頭。期間,我爸一句話也沒說,只是默默地聽著。
就在我覺得自己完美地陳述了觀點之后,他問了我一個問題:如果是因為優秀才被排擠,為什么坐我前排的那個年級第一卻有那么多朋友。
我認真回顧了一下“年級第一”的日常,恍然大悟。她從來不接下茬,不搶別人的風頭,更不吝嗇讓別人出彩。她甚至愿意把舞臺交給同學,盡情地表現。這樣的人可能人緣差?
于是,我明白一個道理,讓別人說話是一種基本的修養。
嗓門大不能說明你有理,搶著說更不能證明你強大,自負又傲慢的你,只會讓人瞧不起。
2.
我很慶幸自己懂得不算太晚。
工作之后,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見多識廣的前輩們從來都是慢條斯理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反倒是剛剛入職沒幾天的人卻總是搶著說話。
有一次,和幾個同事去參加一家咨詢公司舉辦的研討會,主題是外資咨詢公司如何在中國發展。他們分析了當前專業性服務行業的現狀,以及怎么樣更落地地和中國客戶打交道,特別是官僚氣派十足的國企客戶。
一個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新同事,自以為在國外長期接觸了很多高端客戶,對中國客戶既摳門又保守的態度十分不滿意。吃午飯的時候,他更是大放厥詞,把人家主辦方的思路和理念罵得一錢不值,覺得是侮辱他的才華和智商。
起初,還有人反駁他幾句,說他不了解中國國情,漸漸地,也沒人再反駁他,因為每次只要有人說話,他就立刻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勢,根本不讓人說完,更不要說真的能聽得進去別人的觀點。
反倒是同桌的幾個四十多歲的老大哥,看著他那副崇洋媚外的嘴臉,總是認真地聽他說完,再有力反駁。
可見,修養與學歷、經歷無關。
遇上喜歡的人時,每個人都是彬彬有禮、大方得體的。唯有遇上討厭的人,才能看出一個人真正的修養。
每個人都有表達的自由,但有修養的人會像捍衛自己的權利一樣尊重別人的自由。
你可以不同意,但要讓別人說話,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修養。
3.
現在的人,經常提到修養。生活的很多時刻都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特別是吵架的時候。
在我的印象里,我爸很少跟別人吵架,即使遇上不講理的人,也吵不起來。
因為別人像機關槍一樣說個不停的時候,我爸總是慢條斯理地來上一句:“你讓我把話說完。”
有時候,我媽嫌他慫,沖在前面和人家理論,我爸還要攔著她說,“你讓人家把話說完。” 把對方都說楞了,場面極其搞笑。
可我爸也不著急。
以前,我也覺得他軟弱,后來我發現,其實是自己幼稚。
延遲滿足,是一個成熟的人必須具備的能力,它教會一個人為了長遠利益而短暫克服欲望。而如果一個人都等不及別人說完話,恐怕也很難成事。
有人罵他太軟弱,有人夸他修養好。
面對這些議論,爸爸總是淡淡一笑,在他眼里,根本不值一提。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爭吵,說來說去,只是因為一方自說自話,一方卻視而不見,才會因此越來越氣。
而這個世界很多的怨氣,都是從沒有充分表達開始的。
人們經常說,修養好的人大多運氣不會太差,我想爸爸算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他這種不慌不忙的說話方式,他和媽媽很少吵架,家里總是其樂融融。
4.
身邊很多人關了微博和QQ,即使殘存的朋友圈里,也幾乎沒什么言論。
大家都說,現在不敢在網上說話了。你不知道自己說了哪句話,不分青紅皂白的謾罵之聲就會撲面而來,根本沒人在意你真正想表達什么。
經常看到微信群里,因為某個熱點事件的不同觀點就吵得不可開交,起初,還是交換意見,吵著吵著就變成了一場無聊的罵戰。到最后,看見對方的名字就煩,更不要提讓他們說完話。
連別人的觀點都不知道,沒什么資格談論贊成或是反對。
所謂修養,都是從嘴上的自律開始的。
而一個人深到骨子里的自律就是,無論你多想表達自己,也要讓別人說說話。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