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人是什么樣的人,有一些快捷方式。比如,殺人游戲。還比如,點菜。
你以為點菜是吃貨的自然屬性?No!只要是吃飯人數在兩人以上的飯局,就是一種社會性活動。那么,點菜就是一場“食商”與情商的雙重大考驗。
點菜點得不好,吃得悵然若失,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事業的巨輪說沉就沉。
點菜點得好,吃得活色生香,你就此晉升為貼心暖寶寶、逼格領袖,甚或團隊中閃亮的星。
不信?今天,咱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點菜的藝術。
1、永遠不點菜,是最大的問題
總是拒絕點菜=過于被動
你也許會說:何必那么麻煩,不點菜,不就不會暴露了嗎?
呵呵,“永遠不主動點菜”,也將成為別人給你下標簽的論據。
曾幾何時,我也從不主動點菜,哪怕是閨密之間的聚會,每次也都說:“我隨便,你點。”
直到有一天,再也忍不住的閨密善意提醒:“你有沒有覺得,你為人處世過于被動了?”
見我驚愕,她繼續打開話匣子:“所有需要做選擇的場合,你都選擇沉默。這樣表面看是隨和,實際上給人一種模糊、沒立場、甚至是不愿敞開心扉的感覺。別人還要去猜你的感受。”
我這才意識到,過于被動,是一種自私的自我保護。后來,我開始學習主動承擔起點菜的任務。
你以為點菜只是替大家決定今天吃什么?
No。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選擇恐懼。點菜,是為他人省去做決定的麻煩,拯救他們的大腦細胞,你是在服務。沒有人會拒絕一個熱情服務的人。
這,更是你的一個難能可貴的人際觸點。不把握機會承擔責任,別人就看不到你的能力。(當然這也要看場合,一般來說誰請客誰點菜。這里指的是別人讓你點菜至少別一味推托)
但,當然,不推諉點菜只是第一步。
那么,如何成為一個“會點菜”的人?
2、看人下菜碟,從選對地方開始
選擇不對=不知體恤
口味的不一致首先是從吃不吃辣開始分野的。
我見過點菜的人自己就不吃辣的,卻選擇了湘菜館,一上來就說“小炒黃牛肉別放辣、血鴨能不能少點辣……哎呀你們還有什么不辣的菜”,飯還沒開吃就想說句“你自己慢用啊”然后掀桌走人。
話說回來,川菜、湘菜雖美味,但適合彼此熟悉、又同是無辣不歡的哥們把酒言歡。若是彼此不熟的商務宴請,還是選擇粵菜、江浙菜等安全牌。為什么從總體來說,全國各地的粵菜館普遍比川菜館高端(廣東本地倒是除外)?這是和粵菜較適合商務宴請互為因果的。
3、想營造什么氛圍,就選擇什么場合
不知捕捉氛圍=不知輕重
人多的話,盡可能選擇有包廂或大廳人少安靜的餐館,吃圍餐。
我經歷過十幾個人擠在狹窄的越南菜餐館里,只好用小桌子一字排開,大家作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狀。說話基本靠喊,吃菜基本靠傳。吃飯吃成了體力活,后來大家都默默閉上了嘴。
人少的話,倒是可以選擇一些私密性略強的場合。
例如少于四人的商務洽談,就很適合在CBD找一家中檔以上的日料店(但千萬別是回轉壽司連鎖),逼格、分量、氛圍都剛剛好。
當然,私密性也不要過于太好了。一次和一男同事出差,按大眾點評選了一家云南館子。結果去到一看,該餐館只有一格一格的小隔間,燈光幽暗,紗幔重重。很尷尬地坐下,然后不約而同地提醒服務員別把簾子放下,以示清白。
其實,如果是非正式的會議餐,大可不必趁中午出去扎堆。可以約個下午茶,端上來就精致好看,環境也都清凈愜意,價格也比正餐便宜。面子里子都有了,輕松的氛圍還有助于促進成果。
4、點菜就如KPI考核,你得有亮點
不會點大菜=小氣
我不是教你詐:如何讓自己的KPI好看?答案是全年來說你得有至少一到兩個拿得出手的工作亮點,集中80%的精力做20%的事,這20%做出彩了,A+就是你。
點菜也是如此,一桌子菜中,至少要有兩三個大菜。
所謂的大菜并不完全等同于貴菜。我有次就吃了這樣的虧,一上來點了一份貴死人不償命的鵝肝刺身,然而該餐館刺身的擺盤水平實在捉急,完全沒有震撼感。失敗。
要點,就點能給人帶來震撼感的菜。刺身可以點,但一定要確認它家的刺身擺盤是夠豪氣的。最好是那種裝飾成盆景狀,還要干冰繚繞,讓人一上來就“哇”一聲。海鮮也是萬年梗。
要想中規中矩,就遵循一些老傳統,例如廣東就是有雞有魚。雞要整雞,白切雞、豉油雞這種,擺盤就看得出整個雞的胴體。魚也要整魚,一條蒸魚的效果,好過一大盆子酸菜魚。
5、知心體己人,從一頓飯開始
按自己喜好點菜=自私
有次刷微博,一個妹子的無辜的訴苦引發眾怒。大意是自己點菜要求每道菜都不放蔥,結果同桌人明確表達不滿。不少網友公開討伐:個別菜要求不放蔥還好,全部菜不放蔥?要是我直接不吃了。這,就是只站在自己立場出發點菜的例子。
《紅樓夢》里,才情當屬林黛玉,做人卻要學薛寶釵。
寶釵在賈府過生日,被問喜歡看什么節目、愛吃什么菜,她知道賈母喜歡看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物,便照著這個說,馬屁拍得不著痕跡,真是高手。
雖說我們都不要當心機狗,但是有時只消在細節處替他人著想,就可以輕松潤滑關系,何樂而不為?
情商高的一點,在于同理心。若是熟悉的人,喜好一般都會清楚。若不太熟悉,也能從對方籍貫性格等方面揣摩出一二。再不濟,也要打大眾化的安全牌。豬腦、鴨血、牛蛙、蠶蛹這些,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除非大家真是氣味相投的好友,要不然自己覺得再好吃都不要點。
點菜前最基本的禮節,是問對方有何忌口、有何偏好,并且在點拿不準的菜之前,征求一下大家同意。午休君就真經歷過,例湯上來之后,桌上一半人仿佛發現了彩蛋一般喊“啊,海馬!”,然后另一半人故作鎮定地默默放下調羹。這真是驚喜、驚嚇參半的一頓飯啊……
對了,如果實在拿不定主意,就點餐牌上的推薦菜肴。賣得好的菜自然有其道理,如果推薦的菜都做不好,那這家餐館的水平也就擺在那里了。
回到放蔥那個例子。建議在點菜時盡量不要為自己用否定句式,例如“不要放蔥”就比“少放點蔥”聽起來更刺耳,對方探明原委后也會主動提出干脆免蔥。而最高明的方法,則是默默點幾道一看就不可能有蔥的菜,只吃這幾樣就好。少吃幾道菜又不會死。
6、吃貨的智慧,在于組合搭配
不懂搭配=管理力差、品位低
點菜最為高超的技巧,就體現在能讓一桌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食材要錯落。豬、牛、羊、雞、鴨、魚、蝦此類,各一道菜就好。素菜也是如此。(除了如羊肉宴這種主題式宴請。)前不久吃了一次湖北菜,結果一桌子十個菜,有三個的主材是藕。還有一個菜,是藕他兒子——藕尖。簡直懷疑是在諷刺我們“吃藕丑”。
類型也要錯落。煲湯、上湯之類都是一個就行了,小炒可以有若干個,煲類頂多兩個。有一次,有人鬼使神差地點了一桌“煲”。面前全是黑乎乎的砂鍋裝著湯湯水水,不帶一絲喘氣,黑云壓城城欲摧,也是很搞笑。
必須要有綠葉菜。
甜點是錦上添花,可以有,顯得余韻生動。
總之,點菜的時候要有畫面感,要想象得出你點的菜上桌以后的畫面是什么樣子的。配色是不是太單調,擺盤是不是太單一,都要考量。
7、最后,把主動權交回對方
不知征詢=剛愎自用
每個人雖然都不喜歡擔責,但都喜歡對事物有一點掌控力,很高興自己成為最后拍板那一個。
因此,在點主食和酒水飲料環節,你可以把這個主動權交到對方手上,詢問一聲:“要什么主食?要什么酒水飲料?”(注意這個句式是要什么,不是要不要)
如果對方確實不要,會直接回答“不必”“吃菜喝茶就好”,如果心中早有想法,此時也會提出。
最后,還可以留出一兩個菜的彈性空間,問一聲:“你們要不要再看一下?”哪怕對方回答不要,問也比不問好。
午休君在這方面經歷過的反面教材,就是我老公。一次去一家心儀已久的餐館,想吃什么菜我早已通過大眾點評看好了。誰知,只是落座上廁所的功夫,他就迅疾地把菜點好了,不給我留任何余地。每一樣,都是我想吃的反義詞。當下就被氣哭了,簡直想離婚。天啊,現在想到還是氣。吃貨的心情你們懂不?(扯遠了,這就回來…)
是的,關于點菜,沒有什么大道理,沒有什么逼格參數。不論是皇家海鮮大酒樓,還是單位門口小蒼蠅館子,都是這個模式。
就像前不久我帶一群人去喝早茶,平淡無奇的蝦餃燒麥叉燒包,都被我點出節奏感,被贊“會點菜”。
(秘訣:招牌蝦餃之類的安全牌全點上,加幾樣常規產品的變種如紅米做的腸粉、加了雪蛤的蛋撻打造高端感,再加兩三樣壽司卷、焦糖蛋等非常規產品營造跳脫感,最后把餐牌傳給大家象征性補充一輪。)
真的不是什么厚黑學耍心機,因為最后你會發現,自己簡簡單單的一個行為,就能讓一桌子的人吃得香聊得歡,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而你,也將享受到大家對你的喜歡,作為回報。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