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特別欣賞的一種人:不說廢話的人。
生活里,有些人說話總是摻雜很多水分。“水”,不是指作假,而是指話語凝練程度極低。
比如,喜歡加很多無關痛癢的詞,尤其是宏大詞匯。像“規(guī)模”、“模式”、“規(guī)劃“……
比如,喜歡用轉(zhuǎn)述口吻或夸張來表達事實層的東西,添油加醋。像“我就說,當時我就特別XXXX呢,果然,XXXXX,就知道!”……
比如,一次次重復地描述一件事,使用一些詞。像“我覺得”、“你知道嗎”、“你能懂嗎?”……
還有一種,說一堆繞來繞去,核心意思要聽半天才能搞清楚。或者,聽到最后還是沒搞清楚。
02
我想過自己為什么會欣賞不說廢話的人。
因為,人的能力和性格,和話語之間,有一種準確的對應關系。
從能力方面說,一個人說話,本質(zhì)是一個抵達目的的過程。
當說話要經(jīng)過很多彎路,能反應兩個能力缺失:
1.目的性弱:想不清楚到底想表達什么。
2.邏輯性差:分解目標,辨識含義層次、高效組合言語的能力太差。
當一個人說話精準明確時,能反映出以下能力:
1.抓得住重點:蹩腳的說話者,總在做加法,越描越黑。精煉的說話者,大多是在做減法,只把最核心的東西拎出來。
2.深思熟慮:習慣撈“干貨”的人,早就在心里把旁枝末節(jié)剔除得差不多,他們習慣先想清楚再張口,腦子一般轉(zhuǎn)得也很快。
3.情商不低:人的注意力有限,如果鋪墊太多,聽話者是沒有耐心聽下去的。所以不說廢話的人,大多深諳聽者心理,知道如何在有限時間里吸引注意力,不耽誤彼此時間。
03
在一個人的能力之下,更深一層,是性格。
不說廢話的人,至少克制力很強,說話做事懂得“留白”的人,其實很少。
過度地描述和表達,其實說到底,是一種貪。
和貪吃、貪財、貪性一樣,貪圖表達,也是一種貪。人對于想要達到的意義,總是貪圖描述。
但話語,是一個過猶不及的東西,它和一般努力不一樣,說出的話是不可逆的,很多東西講太多,反倒毀了。
所以,當一個人原本希望達到的狀態(tài)被欲望壓倒時,他的性格根基是柔弱的,克制力不足,意志薄弱。
不說廢話的人,一定也很務實。
人在世界上,跟說話對應的,是行動。不是說話多的人,做得一定少;只是相對而言,務實的人,一般不會花太多時間在無效率表達上。
以事情結果為導向的人,往往廢話很少。在評價事情時,也較客觀具體,不在空洞的理念上來回玩弄。
這背后其實是一種世界觀在“作祟”,有些人喜歡將世界從抽象往具體過渡、落實;有些人則喜歡將具體和瑣碎往抽象化上去歸納、評判。前者更為實干和唯物,后者較為學院和唯心。
不說廢話的人,一般個性也很內(nèi)強。
演講場合,不同人有不同的面相:有些人廢話多,有些人則從容不紊……這跟一個人是否內(nèi)強有很大的關系。
一個人,心里越是發(fā)虛,就越像溺水者,試圖抓住能想到的所有辭藻,來填補和掩飾準備不足或內(nèi)心不安的尷尬。
而一個準備充分,經(jīng)驗豐富,或是依靠實干起來的人,會更有底氣。
TA與所說的話,不是對抗的不信任關系,而是十足的受控關系:我說的話,每個字眼都是親身經(jīng)歷的,它們是事實。
這就是一個人內(nèi)強的意涵:真實的實力。
不說廢話的人,行事也一定很果斷。
人的所思、所說和所做常常是一根直線上的三個點,彼此互相映照。
多余的話,反映在思考上,就是在盤算更多的可能;反映在做事上,就是在給自己留后路,不夠堅定。
而一個割舍了廢話的人,正是帶著一種破釜沉舟的決心:沒那么多借口,沒那么多其他可能。
這樣的人在工作中:小到一件事,是什么,能不能做,怎么做,幾點能做完,干脆利落。大到一番事業(yè),開不開干,怎么干,一條路走到黑。
他們就像一只豹,盯住一個獵物,就錨定了往死里追,目的意識極強,專注力很高,沒有太多中間狀態(tài)。
04
以上,在我看來,是男人很重要的幾個特質(zhì)。
對男人來說,做,永遠比說來得重要;實力,永遠比浮夸來的重要;理性,永遠比感性重要。
人,可以有間隙,但如果過度被情緒和軟弱俘獲,就很難承擔責任。
事業(yè)和責任,驅(qū)動力來源于本能(創(chuàng)造價值),但執(zhí)行的過程卻又是反本能(軟弱、放縱、退后、虛榮)的,注定是痛苦的。
人,作為動物,天生有一種“墜落”的本能,向下尋找著黑暗、輕松、歡愉、世俗的東西。
所以,如果你心里有一個更大的picture,就該學會克制、務實、內(nèi)強、果斷。這也是為什么那些歷史上有所建樹的人,看起來都跟鐵人一樣,很難想象他們一路上對那些墜落本能的控制。
人生,要有所實現(xiàn),就必然要有所失去。
不僅男人,女人何嘗不是如此。
對女人來說,尊重和寵溺,從來都很難兼得。
一個少女心的女人,就很難有魄力;
一個被外人羨慕的金絲雀,往往沒有自由;
一個聰明的女人,常常就很難可愛;
一個清醒理智的女人,也就沒那么多情癡傻了。
人在世界上的位置,是自己一點一滴抉擇出來的,不見得每一步都是具有決定性意義,但冥冥中,你就在朝著心里的目的靠近。
無所謂對錯,世俗的歡愉浮夸,自有作用,它們讓生命更“輕”,但對有些人來說,那些“重”而密實的東西,才是其活著的真正價值。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