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了張靚穎媽媽的公開信,心里特別難過。一位母親,缺乏安全感與邊界意識到什么地步,才會覺得把女兒的隱私大白于天下是一種愛與責任,并且愚蠢地想以這種激烈的方式逼迫女兒回心轉意。
張媽媽說,最懷念兩人相依為命的歲月,女兒參加超女比賽,她陪她一起候場。
每一個做母親的人,都有最懷念的時刻。我最懷念兒子小學時,每天接送他上學放學,走過的那條不長不短的路。我們手牽手,聊天,買小零食,談論他最感興趣的豪華汽車;最懷念女兒三歲以前,形影不離地跟著我,我去哪兒她都不高興,那時候的我,是她的全世界。
然而現在,我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媽媽,很忙,有自己的事,經常離開他們去遠行。
做媽不易,不僅僅指體力的付出,體力的付出只是母親這個身份的附屬品。如果母親這個身份,沒有讓你成長,讓你變得更加克制與智慧,你為孩子付出的越多,越可能是一個失敗的母親。
在孩子3歲以前,給他們強烈而執著的親密,滿足他們所有愛的需求;3歲以后,你就要學習分離。
是的。全心全意、不顧一切、遵循本能的愛,只有3年,其余的生命中,你需要不斷地給自己注入定力與智慧,明白父母之愛最終的目標是分離。
想想的確有點心酸,可是人生又有哪一件事,不是只要開始就意味著分離?分離才是我們生命中永恒的一課。
2
與孩子在一起很幸福,不僅有本能的滿足,更有權威的滿足,很多父母陷于這樣的滿足中,錯誤地期待今生今世,都能如此。這是比期待永恒的愛情更不靠譜的想法,卻比期待愛情害人更深。因為愛情中的那個人可以不管不顧地離去,你的子女卻即使在這樣的愛中窒息,也很難選擇逃離。
在父母與子女的捆綁關系中,沒有一個受益者。然而,為什么我們還是看到那么多人,拼死也要堅持這種捆綁?因為孩子是他們的全世界。
表面上,他們反對的是一個身上有瑕疵的人娶走了自己的女兒,其實骨子里,他們是接受不了這樣一個事實:自己生養的孩子更愛一個外人,更聽外人的話,還要跟外人生孩子。
在子女既將奔赴新生活時,他們感覺自己被拋棄了。為人父母后,他們只知道去愛,而沒有練習過分離,慢慢地由大樹變成了纏在子女身上的藤蔓。
女兒3歲以后,每年我都會與她分離一個月左右。分離前,我會告訴她,我很愛你,我會想你。然而她一走,我就撒歡地干自己的事了,從不主動給她打電話。
這一個月準單身時期,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看書、見友、寫作、吃辣、晚睡,恍如時光停留未嫁時。偶爾女兒打來電話,問我過得怎么樣,我說很好,她說“我也很開心”。我當然知道她很開心,因為她都三天沒打電話了。
有朋友說,女兒第一次離家夏令營,玩得很瘋忘了家,她有點失落,我說那是因為你在家玩得不開心,你干嘛不讓自己開心一點呢?“孩子不在家,我玩那么開心,有負疚感,好像沒她更好似的。”她說。
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感恩孩子的到來,然而也有時候,當然是沒孩子更好,為什么不能勇敢面對,勇敢承認呢?
3
一方面抱怨孩子占用你太多時間,改變了你的人生,另外一方面,又想將孩子據為己有,除孩子以外的世界一片蒼茫無趣。有多少母親是生活在這樣的糾結中?其實愛是一件小事,無論男女之愛,還是父母之愛,沒有愛可以超越人性。
人本質上,需要獨處的時間,需要適時的放縱,需要自己的生活,承認與正視這些你所謂的自私的想法,去實踐它們,你會收獲更加健康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
夫妻之愛,愛的目標是共生,親子之愛,愛的目的是離別。你對孩子最成功的教育,是他大大方方、充滿憧憬地離開你,并且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了這樣的確信,你就不會只注重親子關系,不注重夫妻關系;只注意培養孩子,不注意培養自己;只教孩子學習,而不教他生活。
子女的路要子女走,包括他要受的苦。當你在童年給予他們完整的愛,少年給予他們健康世界觀的示范,你愛自己,愛伴侶,即使離婚單親,你也將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無論錢多錢少,從沒放棄對生活的熱愛,不抱怨、不將就。當你做足了這些,活得有尊嚴有張力,你就應該有足夠的自信,孩子不會出大錯。
生活的波折不是為了傷害他,而是為了讓他成長、成熟,以更多慧心面對時而無常、時而無趣的人生。
《別說你會當媽媽》的作者趙婕說,親子關系不是一種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4
為人父母,什么最重要?識時務、懂進退、有分寸。這三點,也是一切人際交往的準則。
不必哀傷,覺得你付出頗多,收獲的竟然只是一場人際關系。
世界上從不存在一種全然安全的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永遠是有溫情有博弈,有關聯有撕扯,與全然安全、不計回報相比,后者才是永恒。
從這個角度,所有人與人的關系,都是人際關系,都有同樣的交往原則。依賴、依附于任何一種人際關系都是危險的。當我們身邊有溫暖陪伴,別忘了時常問問自己,如果這樣的陪伴沒有了,你還是你嗎,你還有直立行走的能力嗎?你的世界是瞬間黑白,還是即使處于生命的冬天,依然有樹頂的一片紅楓葉或山間的一處綠松柏,在漫天飛雪中,保持不一樣的色彩。
孩子幼年時,進而愛他保護他教育他;孩子成年后,退而支持他看他奔跑摔倒飛翔,這是為人父母的智慧與修行。不懂分寸,不知進退的媽媽,很容易成為惡毒的好媽媽。愛得過于用力,以至深愛成害。
全然的愛,只能給自己,人生的路,只能自己走。
不是要你自私自利,自私的人最難快樂。而是告訴你,你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圓滿你自己。而世界上這來來往往的人,無論與你發生過多么深厚的緣分,也終究是他們自己。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