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始于心動,成于行動要解除“自我設限”,關鍵在自己。
西諺說得好:“上帝只拯救能夠自救的人。”成功屬于愿意成功的人。
成功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
你不愿成功,誰拿你也沒辦法;你自己不行動,上帝也幫不了你。成功并不是一個固定的蛋糕,數量有限,別人切了,你就沒有了。不是那樣,成功的蛋糕是切不完的,關鍵是你是否去切。你能否成功,與別人的成敗毫無關系。只有自己想成功,才有成功的可能。宋朝著名的禪師大慧,門下有一個弟子道謙。
道謙參禪多年,仍無法開悟。一天晚上,道謙誠懇地向師兄宗元訴說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惱,并求宗元幫忙。宗元說:“我能幫忙的當然樂意之至,不過有三件事我無能為力,你必須自己去做!”道謙忙問是哪三件。宗元說:“當你肚餓口渴時,我的飲食不能填你的肚子,我不能幫你吃喝,你必須自己飲食;當你想大小便時,你必須親自解決,我一點也幫不上忙;最后,除了你自己之外,誰也不能馱著你的身子在路上走。”道謙聽罷,心扉豁然洞開,快樂無比,他感到了自我的力量。成功,首先始于自愿自覺。當一個人失去生活的目的和意義,萬念俱灰之時,我們說“無可救藥”;當一個人動了念頭,認了死理,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不達目的不罷休時,我們說“矢志不渝”。
自己的事自己做。始于心動,成于行動。堅定的行動,必然源于深刻的認識和覺悟。
掙脫“自我設限”1920年,美國田納西州一個小鎮上,有個小姑娘出生了。她的媽媽只給她取了個小名,叫小芳。小芳漸漸懂事后,發現自己與其他孩子不一樣:她沒有爸爸。她是私生子。人們明顯地歧視她,小伙伴們都不跟她玩。她不知道為什么。她雖然是無辜的,但世俗卻是嚴酷的。
我們每一個人,一生可以作出多種選擇,但不能選擇父母。而小芳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誰。她跟媽媽一起生活。上學后,歧視并未減少,老師和同學仍以那種冰冷,鄙夷的眼光看她:這是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沒有教養的孩子,一個不好的家庭的孽種。
于是,她變得越來越懦弱,開始封閉自我,逃避現實,不與人接觸。小芳最害怕的事,就是跟媽媽一起到鎮上的集市。她總能感到人們在背后指指戳戳,竊竊私語:“就是她,那個沒有父親,沒有教養的孩子!”
小芳13歲那年,鎮上來了一個牧師,從此她的一生便改變了。小芳聽大人說,這個牧師非常好。她非常羨慕別的孩子一到禮拜天,便跟著自己的雙親,手牽手地走進教堂。她曾經多少次躲在遠處,看著鎮上的人們興高采烈地從教堂里出來。她只能通過教堂莊嚴神圣的鐘聲和人們面部的神情,想象教堂里是什么樣,以及人們在里面干什么。
有一天,她終于鼓起勇氣,待人們進入教堂后,偷偷溜進去,躲在后排傾聽--牧師正在講:“過去不等于未來。過去你成功了,并不代表未來還會成功;過去失敗了,也不代表未來就要失敗。因為過去的成功或失敗,只是代表過去,未來是靠現在決定的。現在干什么,選擇什么,就決定了未來是什么!失敗的人不要氣餒,成功的人也不要驕傲。成功和失敗都不是最終結果,它只是人生過程的一個事件。因此,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永恒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
小芳被深深地震動了,她感到一股暖流沖擊著她冷漠、孤寂的心靈。但她馬上提醒自己:得馬上離開,趁同學們、大人們未發現她時,趕快走。第一次聽過后,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冒險--但每次都是偷聽幾句話就快速消失掉。因為她懦弱、膽怯、自卑,她認為自己沒有資格進教堂。她和常人不一樣。終于有一次,小芳聽得入迷,忘記了時間,直到教堂的鐘聲敲響才猛然驚醒,但已經來不及了。率先離開的人們堵住了她迅速出逃的去路。她只得低頭尾隨人群,慢慢移動。
突然,一只手搭在她的肩上,她驚惶地順著這只手臂望上去,正是牧師。“你是誰家的孩子?”牧師溫和地問道。這句話是她十多年來,最最害怕聽到的。它仿佛是一支通紅的烙鐵,直刺小芳的心上。人們停止了走動,幾百雙驚愕的眼睛一齊注視著小芳。教堂里靜得連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小芳完全驚呆了,她不知所措,眼里含著淚水。
這個時候,牧師臉上浮起慈祥的笑容,說:“噢--知道了,我知道你是誰家的孩子--你是上帝的孩子。”
然后,撫摸著小芳的頭發說:“這里所有的人和你一樣,都是上帝的孩子!過去不等于未來--不論你過去怎么不幸,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未來必須充滿期望。現在就作出決定,做你想做的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從哪里來,而是你要到哪里去。只要你對未來保持希望,你現在就會充滿力量。不論你過去怎樣,那都已經過去了。只要你調整心態、明確目標,樂觀積極地去行動,那么成功就是你的。”
牧師話音剛落,教堂里頓時爆出熱烈的掌聲--沒有人說一句話,掌聲就是理解,是歉意,是承認,是歡迎!整整13年了,壓抑心靈的陳年冰封,被“博愛”瞬間融化……
小芳終于抑制不住,眼淚奪眶而出。從此,小芳變了……
在40歲那年,小芳榮任田納西州州長,之后,棄政從商,成為世界500家最大企業之一的公司總裁,成為全球赫赫有名的成功人物。67歲時,她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攀越巔峰》。在書的扉頁上,她寫下了這句話:過去不等于未來!“過去不等于未來”的觀念,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成功。成功與目前的境況無關。過去的都過去了,關鍵是未來。過去決定了現在,而不能決定未來,只有現在的作為及選擇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
“過去不等于未來”這樣的事例,古往今來,數不勝數。
我國漢代著名學者承宮的遭遇就很有些像前面講述的那個“美國小芳”。承宮出生在一個窮苦貧寒之家。父母一年辛勞忙碌,全家人只能勉強糊口,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終日掙扎在溫飽線上。承宮七歲那年,該讀書了,但他只能眼巴巴望著左鄰右舍的孩子歡天喜地進學堂--飯都吃不飽,父母哪來錢供他上學呢?不僅上不起學,小小年紀還要分擔家計重擔,去替人放豬。為這事,他不知偷偷哭過多少回。不久,同村的學者徐子盛先生開辦了一所鄉村學堂。承宮放豬每天都要從那里經過。起初,他每次路過學堂,只敢望幾眼學堂大門,豎起耳朵偷聽一會兒里面的讀書聲,然后就趕緊離開。
漸漸地,承宮在學堂附近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最后竟不由自主地來到學堂門口,偷聽先生講課,聽學童讀書。常常聽得入了神,把豬都忘了。終于有一天,承宮在學堂門口聽講,沒有照看好豬,讓豬跑散了幾只。東家尋來,不由分說,一頓毒打,打得小承宮鼻青臉腫,哭叫不止。哭聲委屈哀切。正在授課的徐子盛先生聞聲跑了出來。當得知事情緣由后,先生便對東家說:“怎么能這樣對待一個愛讀書的孩子,像對盜賊一樣殘酷無情呢!從今以后,他不再為你放豬了,你請另雇他人吧!”說完,將小承宮領進了學堂。
從此,承宮就被收留在徐先生門下。他一邊幫老師做雜活,一邊隨課聽講,并抓緊一切空余時間讀書。他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數年后,承宮讀遍了先生的所有藏書,并寫得一手好文章,遠近聞名。承宮最后成了一名在學術上有很深造詣的學者而名垂青史。
也許有人會說,小芳、承宮都是小時候就發生了轉變,如果已經成年,“過去不等于未來”還管用嗎?其實,這句話是永恒的。一切都是重新做起,一切都還來得及。只要起步,永遠都不算晚!成語“刮目相看”便是一例。
呂蒙是三國時東吳將領,英勇善戰。雖然深得周瑜、孫權器重,但呂蒙十五六歲即從軍打仗,沒讀過什么書,也沒什么學問。為此,魯肅很看不起他,認為呂蒙不過草莽之輩,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不足與謀事。
呂蒙自認低人一等,也不愛讀書,不思進取。
有一次,孫權派呂蒙去鎮守一個重地,臨行前囑咐他說:“你現在很年輕,應該多讀些史書、兵書,懂得知識多了,才能不斷進步。”
呂蒙一聽,忙說:“我帶兵打仗忙得很,哪有時間學習呀!”
孫權聽了批評他說:“你這樣就不對了。我主管國家大事,比你忙得多,可仍然抽出時間讀書,收獲很大。漢光武帝帶兵打仗,在緊張艱苦的環境中,依然手不釋卷,你為什么就不能刻苦讀書呢?”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十分慚愧,從此后便開始發憤讀書補課,利用軍旅閑暇,遍讀詩、書、史及兵法戰策,如饑似渴。功夫不負苦心人,漸漸的,呂蒙官職不斷升高,當上了偏將軍,還做了潯陽令。
周瑜死后,魯肅代替周瑜駐防陸口。大軍路過呂蒙駐地時,一謀士建議魯肅說:“呂將軍功名日高,您不應怠慢他,最好去看看。”
魯肅也想探個究竟,便去拜會呂蒙。呂蒙設宴熱情款待魯肅。席間呂蒙請教魯肅說:“大都督受朝廷重托,駐防陸口,與關羽為鄰,不知有何良謀以防不測,能否讓晚輩長點見識?”
魯肅隨口應道:“這事到時候再說嘛……”呂蒙正色道:“這樣恐怕不行。當今吳蜀雖已聯盟,但關羽如同熊虎,險惡異常,怎能沒有預謀,作好準備呢?對此,晚輩我倒有些考慮,愿意奉獻給您作個參考。”呂蒙于是獻上五條計策,見解獨到精妙,全面深刻。
魯肅聽罷又驚又喜,立即起身走到呂蒙身旁,撫拍其背,贊嘆道:“真沒想到,你的才智進步如此之快……我以前只知道你是一介武夫,現在看來,你的學識也十分廣博啊,遠非從前的‘吳下阿蒙’了!”
呂蒙笑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從此,魯肅對呂蒙尊愛有加,兩人成了好朋友。呂蒙通過努力學習和實戰,終成一代名將而享譽天下。
千百年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句話,之所以成為一句成語,就說明人們對“過去不等于未來”的普遍認同。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是否能把這一觀念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它是“自我設限”的克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