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府華盛頓有很多景點,林肯紀念堂是必游之地。走進那仿希臘神廟的古典建筑,中間就是高大的林肯石雕坐像,右側墻上則刻鏤著他那有名的蓋茨堡演說辭。它讓人想起的不只是美國內戰、解放黑奴;還有當年將演說辭刻在大理石墻上的工匠──安東尼•拉馬納的傳奇人生。
拉馬納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島的山村,十二歲就到采石場干活,這原是該村男人千百年來難以擺脫的命運。但在十六歲時,他毅然離開家鄉,跳上一艘貨輪前往美國,先是干些粗活,后來成為石匠,在興建林肯紀念堂時,被選去雕刻蓋茨堡演說辭。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林肯的雕像不時映入他的眼簾,林肯讓他想到了自己,他目前的艱苦和林肯早年非常類似,但林肯后來卻成了律師,更當上美國總統,拯救陷于危難的國家,并發表不朽的演說,而他現在正負責把那份演說刻在大理石上,供后人憑吊。
也許是冥冥中受到了熏陶,有一天,當他再度凝視林肯的雕像時,忽然對自己許下一個宏愿:他也要成為一名律師!于是他到夜校補習,并利用白天空檔讀書,同伙工人都笑他看雕像看呆了,居然想做“林肯第二”,但他一點也不在意。后來,他考上了法律學校,得到碩士學位,果真成為一名律師,在華盛頓和紐約執業,而且表現出色。
也許,每個人在尋找他的人生愿景時,都需要有一個凝視的對象。以《先知》一書而聞名于世的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十八歲在埃及時,每星期有兩次到吉薩,坐在金色的沙丘上,凝視著金字塔和人面獅身像,他說:“在藝術現象面前,我的心如同小草在颶風面前顫抖。那個人面獅身像對我微笑,讓我心中充滿甜蜜的惆悵和欣悅的凄楚。”也許,就是這樣的經驗,而使他后來所寫的詩和文章都充滿了人面獅身像般的寓意。
荷蘭畫家凡高說:“凝視星星,讓我作夢。”所謂人生的追尋,經常是靈魂透過眼睛這個窗口去尋找與它契合、可以忘情凝視的對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契合與凝視對象,但不管你凝視什么,只要凝視的時間夠久、夠專心,你就會聽到一種召喚,受到某種啟迪,看到一個許諾。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