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姑娘問我招不招人,她暑假想找份工作,磨練自己。
我對她印象很好,熱情、誠懇、善良、謙虛,而且挺努力的。不過,我這邊缺負責VI設計的兼職,而她似乎對PS、AI之類的軟件不算擅長。
我婉言拒絕她,她顯然有些失落。但她或許沒意識到,她所在的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她的時間完全屬于自己,無需為了金錢而把時間花在產出上,可以把全部時間用來學習和輸入。這是讓很多上班族羨慕不已的。
我建議她趁著假期,多多提高技術水平。
我跟幾個不同領域的技術大神接觸過,本以為他們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問過才知道,人家是自學的。
一個很擅長設計的姑娘,從中學開始就自學PS、AI了。還有一個比較傳奇的工程師,初中沒畢業,靠著自己對編程的興趣,和追求極致的個性,從小公司做起,一路披荊斬棘,一次次破格進入大型互聯網公司,甚至拿到谷歌offer,現在在自己創業,也是風生水起。
你找不到高薪的工作,不是因為你不夠有誠心、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你沒有核心技能。
●●●●●
我朋友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很天真,說要招很認可他的品牌的忠粉,哪怕是零基礎的小白也沒關系,可以一點點學,跟著品牌一起成長。他要做一個能幫助員工成長的老板。
過了一個月,他搖著頭跟我說,不招小白了,不招應屆生了,要招有工作經驗的。
小白什么都不會,什么都要教,你稍微嚴苛一點就玻璃心,太不好用了。
除非是有管培生的大企業,在普通的公司里,上司每天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真的沒有那么多時間去手把手教誰,頂多只是你交上成果了,上司指導你幾次。
好的老板是應該幫助員工成長,但前提是,員工本身已經能提供一定的價值,老板指導你將價值放大。
最近在看《窮爸爸,富爸爸》,里面提到,對企業主來說,培養雇員是投入產出比是比較低的。公司將你的能力培養起來后,你可能會跳槽去尋求大的平臺。
吸取了教訓后,我的朋友更傾向于花更多的錢,招已經具備了核心技能的人。
從一步步教“你要這樣做…”到只需交代做出什么效果就行,自然是省心了不少。
●●●●●
“我不知道自己擅長什么。”
“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
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擅長什么,該培養什么核心技能。
就像文章開頭那個姑娘,我告訴她我這邊只缺視覺方面的兼職,她對我說:我去研究一下PS。
我向她解釋,PS只是一個舉例。你要鉆研的核心技能,是由你而定的。
你的核心技能,應該是你喜歡或者擅長的。起碼二者占其一,兩者兼得就更好了。
在我看來,很多人不是一無所長,而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優勢在哪里。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吃飯,她也說不知道自己擅長什么。我和她一起分析,她最愛聊的話題是各種化妝品護膚品,用過的各種瓶瓶罐罐也夠寫幾篇空瓶記了。她還跟我聊起過,網友追捧的某個美妝博主分享的小知識,在日本某位大師的書里都有。
這些都說明她對這個領域的了解,已經超出了普通人的水準。所以,這就是她可以進一步挖掘的地方。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擅長什么,可以想一想自己業余時間喜歡干什么,或者跟朋友聊聊,也許就能發現你的優勢。
●●●●●
我以前還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人不能有短板。
其實,在這個分工越發明確的社會,木桶理論一定程度上已經過時。現在,市場更看重的,是你的長板。
我是一個內向的人,跟人交流會消耗的我的能量。而以前的我為了“鍛煉”自己、“挑戰”自己,常常故意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去參加聚會,去看大量溝通和演講方面的書,甚至我的第一次應聘,面試的是銷售崗。
以前的我以為,所謂有能力,就是全能,不能容忍自己有短板。我考了不少證,但事實證明,那些聽起來高大上、報名費很昂貴的五花八門的證書,并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
如果你考證是為了精進自己的專業水平,那么盡管考。如果你只是期盼著證書作為你就業時的籌碼,那么大可不必。
在不擅長的領域幾番折騰,我自然是挫敗感十足。后來才慢慢想通,與其費力去彌補短板,不如將自己的優勢打磨得無可替代。
我擅長寫作,長期寫雜志,也寫企業的公關稿,如今寫公眾號,不需要長袖善舞,也能有著不錯的收入。
有人很會寫PPT,百來塊一頁,一份報告就能收入四位數。
很人會寫稿子,具備全案能力,一篇行業稿八百,業余也能賺個幾千塊。
有人擅長商務對接,將供需方對接起來,中介費用也很可觀。
高考剛過,填志愿的時候,人人都想填經管類;畢業季一到,人人都想進投行、進四大。似乎進了中文系、哲學系、物理系,就與高薪無緣了。
其實,并不是只有金融業才賺錢。如果你在一個行業做精做專,做到無可替代,照樣能獲得不菲的收入。
與收入成正比的,是你的不可替代性。
●●●●●
如果你還是學生,時間充裕,一定要把握這些時間,發掘你的核心技能;
如果你已經工作了,也充分利用好工作時間和業余時間,提高你的專業水平。
所有人都能做的工作,是不值錢的。你將自己的核心能力打磨得無可替代了,自然會獲得更高的收入。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