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被怠慢的事情,而我們常常自以為對名利看得很開,能夠隨遇而安,可真正回到現實里,我們才發現隨遇而安,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我們太容易高看自己,而忘記了那顆初心,以及淡薄的平常心。
三國時東吳的步騭是淮陰人,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他因避難來到江東。那時他父母雙亡,窮困潦倒。
后來遇到和他童年的衛旌,兩人結成朋友,一起以種瓜為生,他倆白天在瓜田忙碌,夜間則研讀經傳典籍。在他們的心目中,眼下只不過是暫時的境遇而已。
會稽郡又格姓焦的豪門大族,為人放縱,欺壓鄉鄰,由于他曾經做過征羌縣縣令,所以人稱焦征羌。
步騭與好友衛旌避亂于此,怕受其害,不得不到他那里拜會,就挑些瓜放上名帖送往焦府。
當時焦征羌正在屋子里睡覺,等了好長時間,也不見他出來,衛旌有些生氣,就打算離去,步騭勸他說:“我們來的目的就是因為害怕他勢力強大,現在如果一走了之自命清高,恐怕只會結下冤仇,豈不與我們的目的背道而馳?”
又過了好長時間,焦征羌才打開窗戶接見他們,身子斜靠著茶幾,在地上擺了兩個坐席,讓他們兩個坐在窗外。
衛旌覺得更加恥辱,而步騭卻神態自若毫不在乎。
待出了焦府大門,衛旌對步騭生氣地說:“你怎么能忍受這樣的怠慢?”
步騭笑著說:“貧賤與富貴的時候,都應該隨遇而安。我們現在如此貧賤,他以貧賤對待我們,還有什么羞恥或者光榮可說呢?”
然而貧賤是埋沒不了人才的,后來步騭受到孫權的賞識,他橫戈躍馬,東征西討,戰功卓著,做官一直做到丞相。
可貴的是,富貴之后的步騭依然平和淡定,絲毫沒有改變自己儉樸的生活方式,教誨子弟手不釋卷,他的穿衣打扮就和一個普通的儒生一樣,為人處世從未有盛氣凌人的姿態。
人生的際遇千差萬別,而面對同樣的境遇,有的人憤憤不平,有的人卻能隨遇而安,皆緣于心境。
《菜根譚》里有一句話:“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步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一個人貧也好,富也好,高也好,低也罷,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處在高位仍能悠然自得。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