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屋,走起哭”是十年前我老家的深刻寫照。
我出生在大巴山深處,山高谷深,路窄坡陡,溝深壑幽。山峰林立,溝壑交錯。站在這山喊那山的人,如大聲交流;然而從這山去那山則需半天。所以老人們常說“見到屋,走起哭”。
“晴天一身汗,雨天滿身泥”,“臉朝黃土背朝天”,“破曉出門,摸黑收工”,披星戴月是常態(tài)。六七十年代的家鄉(xiāng),紅薯土豆是主食,青菜羅卜伴成長。奢侈的白米飯,偶爾豬肉“打牙祭”。那時,與外界聯(lián)系的是郵差托人帶來的《萬縣日報》??粗篙叺钠D辛,“山的那一邊”就成了我心中的夢想。長輩告訴我:不讀書,栽田種地也為人。
1977年,恢復了高考制度。父親告訴我:你可以通過努力讀書,去“山的那一邊”。
那時,我還在村里上小學。山村的小學,除了語文和算數(shù),沒有其他書可讀。每周一次郵遞員送來的報紙成了我必讀的刊物,我一邊照顧家里的那頭能掙工分的水牛,一邊上學讀書。冬天的大巴山白雪皚皚,赤腳走在上學的路上,雪掩過腳背,專心地疼,后跟上的凍瘡一觸既破。在我的記憶里,年年的凍瘡應時而至。但我從不遲到早退,更不缺席一節(jié)課。 我要讀書,我要在書中找到去“山那邊的路”。
苦心人,天不負。 1979年,我考到了區(qū)中學讀初中 。那一年,我們鄉(xiāng)里只有五人考上了。那一年,我第一次走出了山里。
我第一次看到汽車,第一次看到籃球,看到球鞋;看到很多很多我沒見過的東西;第一次吃國家的供應米。坐在明亮的教師里,老師講“自強不息”的班訓,第一次聽到“自強不息”才能成就人生的道理。我不知道人生,我只想走出山溝,過上與我父輩不一樣的日子。
那時,每周回一次家。背著一周的生活物質(zhì),翻過崇山峻嶺,走過六七十里的山路,去區(qū)中學讀書,背簍壞了又換,腰上舊傷好了新傷又來,但并沒能阻止我上學的路。那時寢室外的路燈下成了我夜讀的場所,無論酷暑與嚴冬。后來,被老師發(fā)現(xiàn),說這是違反紀律的行為。于是只好讓父母破費,買了電筒;被窩又成了我夜讀的地方,嚴嚴實實,不能有一絲亮光露出。我把自己讀成了近視眼,祖祖輩輩都沒見的近視眼,在我的身上出現(xiàn)了。
有志者,事競成。 三年后,我考上了師范學校。我又從鎮(zhèn)上來到縣城,來到長江邊上的城市讀書。
我第一次見到滾滾長江,第一次見到嗚嗚長鳴的輪船。第一次過上吃飯不掏錢的生活。面對滾滾長江,跟老師高聲朗誦“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浪遏飛舟”的豪情激蕩而生。盡管書山崎嶇不平,滿是荊棘,我靠著自強不息硬是從書山中找到了一條通向山那邊的路。我已走出了山旮旯,住進了繁華的都市,過著忙碌而有節(jié)奏的生活。三十多年,習慣了喧囂和轟鳴,習慣了奔波和忙碌,也習慣了紛紛擾擾。
前不久,回了一趟老家。路通了,電通了,山清了,水綠了。心里突然有了另一種沖動。
聽說,與我同齡的人,很多都沒在村子里了。他們有的外出打工成了城里人,有的靠勤勞的雙手去城里買了房子。如果說我靠讀書改變了命運,那么,他們就是靠勞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他們有幸成了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我有幸成了高考制度的受益者。
都說“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其實,很大程度上,個人命運與國家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
隨著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說不定我還真會回到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去。來回之間,是國家天翻地覆的變化。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