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達是人的一種修養,豁達的人,注重修身養性,性格開朗,深明大義,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寧靜致遠,淡泊名利,不慕榮華,不媚權貴,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蕩蕩處世。豁達的人能夠在人際關系中游刃有余,有助于事業的發展;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有益于身心健康;具有吸引人交往溝通的魅力,身邊會有更多朋友。
寂寞的人如果能夠保持豁達的心態,那么最終會讓自己走出寂寞,并且在寂寞中積累自己的智慧,最終會迎來自己成功的機會,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豁達,那么最終會將自己的內心困在一個角落,最終也無法實現自己的成功。
那么,一個人如何才能擁有豁達的心胸呢?陶淵明曾經寫過這樣幾句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所謂心遠地自偏,說的是人從心里摒除浮躁,洗去欲望,能夠有一個淡然處之的心態,甘于寂寞,這樣即使身處鬧市,也能悠然自得,能豁達地面對塵世的紛紛擾擾。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曾參勤奮好學,深得孔子的喜愛,同學問他為什么進步那么快。曾參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問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先生教的學問是否學好?如果發現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這就是三省吾身成語故事的由來。故事告訴我們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獨處,以反省自身的對與錯,從而在寂寞中提升自我的品行,變得豁達。當我們獨處時,會比在喧鬧的人群中更理性,對于自己的認識也更全面。三省其身,省一是言行,省二是作為,省三是修養。自省之后,我們更容易做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風卷云舒。
在清朝康熙年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安徽桐城縣縣城有張、吳兩家鄰居,張氏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吳府乃當地望族。張家的老宅與吳府之間有塊空地,張氏家人起墻建房’時與吳家發生爭執,互不相讓,矛盾激化。于是,張家寫信到京都,期求在京為官的族人出面處理。結果,時任禮部尚的張大人寄回家書一封,并內題一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看到信后,經過反思,感到自己當初的言行確實不夠理智,于是主動讓出三尺,鄰居吳家深受感動,也讓出了三尺。兩家由此化干戈為玉帛,留下一條六尺巷,傳為美談。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之間偶爾的小摩擦在所難免,如果大家都針鋒相對,到頭來也不過是兩敗俱傷。如果能靜下心來想一想,多想想對方的好,反思一下自己的過錯,那么,以后出門就會多一個笑臉相迎的朋友,而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仇人。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往往是缺乏理性的思考,憑著一時的沖動,經常把事情搞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如果人人能夠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反省,留一份寂寞讓自己多一些反思,那么,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便沒有不可化解的。鄰里之間如此,同事之間如此,朋友之間如此,夫妻之間概莫能外。
寂寞是一種人生態度,能夠給自己留一點時間思考的人,肯定是具有大智慧的智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假如每個人都能抱持寬大的胸懷,以寬容為“潤滑劑”,相信可以減少許多摩擦和紛爭。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把一切看得開的人,必將在交友、辦事中得心應手。
一個高尚、有修養的人決不會因為一些生活瑣事而去大動干戈,去勞神費腦。當你脫離了世俗的困擾,當你有了一定的文化修養,當你內心世界達到了一定高尚境界,你才能溫和友善,寬宏大量,你才會有大海般寬闊的襟懷袒露。
每個人都將面對整個人生。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煩惱和痛苦可能時常伴隨著你。一般說來,越有所追求,越想干點事業的人遇到的煩惱和痛苦越多。因此,我們每一個有志向的青年人都應該有一個坦蕩的心胸,豁達大度去面對人生,發奮追求自己的目標和事業,“向著那夢中的地方去,錯了我也不回頭”。
胸懷大志,執著進取,是醫治心胸狹窄的靈丹妙藥。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