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無數的美德傳遞于代代人的思想之中,其被中華民族體現的最淋漓盡致的就是一個字,那個字就是:勤。
首先要論勤,就應該了解勤是什么,比起一種品質,它儼然已經成為了刻在每一個中國人骨子里的DNA了,幾乎每一個中國人總能聽到類似這樣的夸獎:這個人好勤快,這人真勤啊,古詩詞中也不乏對勤的大贊之意與眾多的勸勤之詩,例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學海無邊始知道,勤奮自然把路開。還有張衡的:人生在勤,不索何獲。韓愈的: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關于勤奮,它是刻在每個中國人DNA里面的能力,而且二十世紀的中國人把這個屬性發揮的淋漓盡致,例如小區的花壇,已經成為了菜地,本應供人玩耍的球場,也早已被大媽們霸占了,勤之極盡,若非如此啊。
但是我們作為新生代的青年們不妨來探討一下,這樣的勤與忙,到底真的對嗎?
我有一個非?;钌睦?,那就是我的外婆,我的母親的氏族一共有六人,我的外婆,我的母親,舅母,舅舅,以及我的兩個表親,我的外婆出生于1955年,經歷過饑餓,忍受過風寒,在袁隆平老先生沒有出現的那個年代,挨餓是常有的事,也正是因為如此,我的外婆十分的勤快,秉持著天道酬勤的理念,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十里八鄉都是一位有名的能干人,直到我的表親出生,我以為在外婆這樣勤奮的人教導下我的兩位表親也一定會是兩個勤奮的高材,但是往往都是事與愿違,我外婆的勤奮反而成了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非但沒有給他們帶來滿足,反而是桀驁的任性,這是到底是為何?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
不過若是依我說,人之初,性本嬌,就像是我的外婆,如此勤奮的一個人卻讓我的表親如此的嬌惡,孩童嬌嫩,需多加磨煉,就像是魯迅先生說的:小時候不把他當人,長大了也成不了人。
孩性本嬌,就應該讓他們多做,做學,而不是一味的去慣養,這樣反而是將他引入了歧途,心想:什么事都有人幫我做好,我為什么要做?當關愛變成了放縱,情親變成了理所應當,這時再后悔,晚矣。
反觀當今的眾家長,何不溺愛,這種病態忙早已在人群中散播開來,逐漸惡化,侵入許多家長的膏肓之中,但許多家長還不以為意,不以為錯,反而還樂在其中,為自己心愛之人付出有錯哉?無錯呼,但你可知道,這人生之路可長著呢,家長能陪孩子到十八歲但能陪孩子到五十歲嗎?六十歲呢?七十歲呢?
平時溺愛不斷,萬事包辦,而在十六七歲時卻要求孩子一夜成年,如此可笑的例子卻在我的身邊不斷的重復,再演,這是毀了孩子,更是傷了自己的心,適當的放手,讓孩子感受一下人間“疾苦”吧。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