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很多年前,也就是很小的時候,爺爺過世后幾年,幾乎每一年,會看到有一個爺爺在世的好兄弟,或朋友,會定期的來我們家做客。
那時候一直好奇,他為什么這么好?爺爺都己經不世了,他還按年按月按時來好朋友的家中,走走看看,又聊聊。
那時候,奶奶也總是很客氣地像接待自家兄弟一樣去接待他,和他說說聊聊。記得聽他口音,或方言,好像是很遠的別的地方的人,不是鄰村周邊地方的。
很多年過去了,一直記得這個人,也一直記得這件事。可惜,到現在也不知道他和我爺爺是什么關系?為什么這么守承諾?
好了,故事講到這里,該要進入我該要寫的主題:四海皆兄弟。四海皆兄弟,出自《論語》里的顏淵篇,“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讀書的時候,有讀過背過此段此句,后來也有多讀過很多次。可是,對它的理解,至今看來或許有許多的誤解,當然從字面上去理解或許過于這樣簡單,若細讀會發現,讀此句那背后的故事與實情,好像并不是這樣簡單。
司馬牛憂愁地說:“人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沒有。”那時,也是這樣簡單地按字理解的,其實那時候一直是存有疑惑的,司馬牛他為什么憂愁地跟子夏說,人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沒有,心里一直覺得怪怪的,也沒敢問老師,或同學們。
而現在再讀到這句,原來發現確實不是這樣的。百度上段譯,后面還有一句,“兄弟們死的死,逃的逃,全都失散了。”也就是說,單憑這句,司馬牛是有兄弟姐妹的,而且不只一個,還有多個。
司馬牛是誰?司馬牛,即司馬耕,一名犁,子姓,向氏,字子牛,向羅之子,司馬桓之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華夏族,春秋時期宋國人。前481年,因桓專權,司馬牛交出封邑,離開宋國到齊國。桓出奔齊國,司馬牛又到吳國,趙簡子、陳成子召他,司馬牛沒有去,在魯國城門外去世。
司馬牛,他為人多言而躁,當其問仁時,孔子回答說:“仁者,其言也。”他不太明白,又問:“說話時克制著,不輕易出口,這就算合乎仁嗎?”孔子解釋說:“既然做一件事情不肯茍且敷衍,那么,說話時怎么可以不加考慮而輕率出口呢?”司馬耕又問怎樣才算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耕接著問:“不憂愁,不恐懼,這就可以做君子嗎?”孔子說:“自我反省,如果是光明正大沒有愧疚的話,又有什么憂愁和恐懼的呢?”
《紅樓夢》第四十五回:“黛玉每歲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賈母高興,多游玩了兩次,未免過勞了神,近日又復嗽起來,覺得比往常又重,所以總不出門,只在自己房中靜養。
這日寶釵來望他,因說起這病癥來。黛玉嘆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強的……寶釵加以勸解道:你有什麼委屈煩難,只管告訴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你也個明白人,何必作‘司馬牛之嘆’?”
《紅樓夢》這句“司馬牛之嘆”,就是出自論語這段,而后面引出子夏這句名句,“四海之內皆兄弟。”來安慰當時之嘆的司馬牛,或許耐人尋味,但把那博大的胸襟與胸懷很好地展現給我們,即使過千年,而仍價值連城,和被稱贊。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