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那有個朋友,一閑下來就開始抱怨:
自己一個90后的人,竟過出了70后的乏味年代感。
為什么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人的生活樂趣又在不斷流失呢?
仿佛心中缺失的那一塊,找不到,也很難找到...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這樣,總是會遇到一些小煩惱,比如:
車開到半路,突然拋錨了。
高考前的停電,想回家卻不能回,只能在教室里汗如雨下。
當別人吃著大餐的時候,屬于自己一個人的晚餐,卻只有泡面。
結了幾十年的婚,只剩日復一日的睜眼閉眼。
可能很多時候的我們就是這樣,被瑣碎的事情弄得灰頭土臉。
不想去的應酬,不想要的將就,不想處理的麻煩,不想繼續的孤單。
難道生活,真的就這樣趨于平淡嗎?
沒有任何波瀾,沒有新鮮感,沒有儀式感。
當泡面撒上豌豆,配上精致的面碗。
當一萬多天的陪伴,每夜都加上晚安。
或許,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細節。
正在一點一點地改變所有人的生活,也賦予了儀式感。
末那覺得,若干年后,可能大家都忘了那年夏天,無數個悶熱無趣的日子。
但一定不會忘記彼此手里揮舞的燈光。
不會忘記自己跨過險阻,走到終點時的狂歡。
不會忘記漫長余生里,一萬多天的相互陪伴。
不會忘記那一碗普通,卻又回味無窮的面湯。
也許我們的生活,平淡會是一種常態。
但儀式感卻能讓我們給予每個普通的日子,標定它背后的精神內涵。
讓每個枯燥乏味的日子都充滿層次感和樂趣,也讓我們感到實實在在的生活而非僅僅只是為了活著。
末那記得,有一次黃磊在做客節目的時候,對“婚禮是否有必要存在”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如果有一天,那個男的跟我女兒說,沒有婚禮。那我就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
連那樣的一個儀式感都沒有,我覺得是不對的。 ”
對待喜歡的人、喜歡的東西,或是特別的某一天,如果你沒有為他們做一些特別的事情。
那他們在回憶里,就和其他的一天沒有什么差別。
其實,儀式感并非是年輕人的專長。
每年過節,媽媽都要在除夕過完后換上新衣服。
等到一家人團圓的時候才開始吃團圓大餐,走親戚拜年總是提前為家里的孩子們準備好紅包。
而這些重要的過年習俗,正是因為被賦予了儀式感,才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提醒我們:
時光不是虛度的,要好好珍惜余生,以及那些陪伴在我們身邊的人。
匆忙的生活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無序的、混亂的、無規則的世界里。
我們遺失的不僅是生活的樂趣,還有精神層面的快樂。
但儀式感卻能讓我們區別日復一日的生活,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發掘到意想不到的樂趣。
秋日的午后,讓陽光印在白色的紙糊窗上,描繪出路人的倒影;
在壽司店坐著享受精致的晚餐,與自己來一次干杯;
躺在床上關燈后對自己說一聲晚安好夢...
儀式感有時可能只是一種心理暗示,但它卻能讓每個時刻都涇渭分明,讓日子充滿層次。
讓你在無涯的黑夜中,也能散發能量和底氣。
儀式感,會讓值得被珍視的一切,變得更有意義。
它可以驚天動地,也可以是生活里的小確幸。重要的是能讓對方感受到你滿滿的愛。
2018想要給自己一個新的認真生活的態度,從堅持儀式感開始,你會發現日子大有不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