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到了一組木插畫,底下有人留言說到不如去學畫,看到喜歡的作品自己臨摹。
想到有的夢,需馬上實現,持續耕作;有的夢,得緩緩,因為時間有限。
這是我現在真實的想法。我們的欲望啊,多得喂不飽,看到什么都想擁有,看到什么都想學,美其名曰——好學,或有夢想。
然,是不是夢想,需要斟酌;是不是一定要學,還得考量,不能冒然行動。
陳丹青是這樣描述藝術家的——
藝術家是天生的,學者也天生
"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謂"天才"
而是指他實在非要做這件事情
什么也攔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來
成為他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我覺著用這段話來審視一個目標是否是自己夢想也很有用。就是——你是不是非要做這件事,什么也攔不住你?有了這個標準,檢視起來就容易多了,也就不會再盲目沖動,到最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對自己的失望累積得越來越多。
“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里。”昆德拉說。
混到中年,能真切地領悟到這段話也算值得。
曾經的我,啥都想學,卻每樣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貌似懂得很多,卻是膚淺得緊。思想如水中之浮萍,沒有根基。
從來就羨慕那些很小就明了自己為何而生的人,他們有著堅定的志向,一生都為之掏心掏肝的付出。我費盡心力明白的道理,人家一生下來仿佛就知道,這才叫輸在起跑線上。好在我同時明白了另一個道理——每個生命自有它自己的節奏,每個都不同——我的心才不至于擰巴的難受。
如今的我,每天只做兩件事——解惑、寫作。其他,可有,也可無。不是愛好廣泛不好,而是我再無精力、無體力,也無時間去拋灑。后宮三千,也只獨寵一人,若都去愛,恐怕那也是一短命皇上。
寫作——梳理思考所得,將修行融入其中,滿足內在自我成長的需求;解惑——用所學及自身的修煉助他人走出陰影,讓生命綻放。
選擇它們相伴余生一是因為著實喜歡,能從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成就感;二是十分符合我宅女的特質,不需要到處奔忙。
做這兩件事,沒人攔我,我也不會。
基調定好,心就踏實了。知道什么該要,什么不該要。
夢想的實現需要以放棄為前提的。放棄是需要我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為心愛之人之物之理想心無旁騖,沉浸其中。
為此“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