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各大網絡紛紛被金士杰主演的短片《下一個十年,你會在哪里》刷屏了,據說短片引發了多年齡層觀眾的共鳴。
短片開頭提到:現在很多臺灣的年輕人,月薪只有22K。而金士杰語重心長的道出,除了月薪的22K,其實還有一個22K值得我們關注,即我們的人生還剩多少天?
按照平均年齡80多歲來計算,一年365天,如果我們還有六十年的壽命,那么我們剩下的日子總共還不到22000天。月薪會慢慢增加,但日子卻過一天少一天。
人生剩不到22K時,
那你今天還要做你正在做的事么?
短片的導演在片花中,直接發問:“人生剩不到22K時,那你今天還要做你正在做的事么?”
這讓我想起了曾經的一個同事。幾年前認識她的時候,她才是一個剛畢業的小姑娘。會計專業出身,在我們公司做出納。每次路過她辦公室,都看到她一副蔫蔫的樣子。后來有一次聊天,她告訴我,當初父母出于就業的考慮,逼著她選了完全沒興趣的專業,現在工作了更覺得自己并不適合做這個職業。
我問她,有沒有考慮過重新學習其他的專業技能,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她悶悶的說,女孩子能找到目前這份相對穩定的“鐵飯碗”已經很不容易,如果提出辭職一定會被家人罵的。
如今幾年過去,我已經離開那個單位,偶爾會聽到那個姑娘的消息。據說因為業務能力有限,她至今還耗在出納崗里,而同年入職的其他同事早都已經紛紛升職加薪。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類似這個姑娘的現實案例。我們在生活里難免會遇到一些看似跨不過去的坎,于是我們拼命在原地打轉,咬牙逼著自己扛過去,直到頭破血流心力交瘁,卻似乎忘了也許我們還可以選擇另外的出路。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容易把大量的精力用來和自己較勁,拼命說服自己接受現實,去適應種種紛雜的環境。
這年頭各種成功學灌溉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被洗腦、被鞭笞、被教導著這樣的理念:只要我們足夠努力,就一定能做好;倘若我們不夠好,一定是因為自己還沒有盡力。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么?
改變可以帶給我們新的機遇,
也意味著未知的風險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天賦,有著自己更加擅長的領域,更加感興趣的事情。同理,我們必然也都會有自己并不適合的領域,或者容易感到有心無力的事情。
當我們從事著完全陌生且沒有聯結感的領域,做著自己完全不擅長且毫無興趣的事情:
一方面,我們可能會做很多無用功,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浪費過多的精力和時間;
另一方面,我們可能會因為頻繁的受挫而產生自我的低價值感,容易自我質疑和否定,長久以后,可能會打磨我們的生活熱忱與積極性,容易讓自己陷入意興闌珊的消極狀態。
那么,既然眼前的日子如此難熬,為什么還是會有那么多人寧愿在原地煎熬,也不敢做出改變呢?
也許是有以下這些方面的因素:
所有的變動除了可以帶給我們新的機遇,往往也預示著未知的風險。任何性質的改變,對于大多人來說,可能都是一場賭注。面對失敗的可能,很多時候似乎我們都會覺得自己輸不起。
“我好不容易才爬到現在這個位置,萬一失敗了,豈不是一事無成。”
“我花了那么多心血才積累出現在的基業,萬一失敗了,便一無所有。”
“我苦苦熬了這么久,萬一嘗試其他的路,過得還不如現在該怎么辦。”
每當我們面臨種種選擇時,似乎總是會先預想最壞的結果,直至把自己嚇到,遲遲不敢跨出那一步。你并不敢確信,自己真的有能力駕馭所有可能而至的風險。而日子往往就在我們患得患失的恐慌和糾結中,匆匆而過。
你拒絕接受失敗的可能,所以注定也會錯過所有成功的機會。你怕輸,怕自己做無用功,怕背負過重的負擔。只是,太過畏懼失敗和冒險的人,人生恐怕也很難有大的突破。
家庭輿論的壓力,讓我們不敢輕易付出
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做出改變的阻力似乎往往來自于家庭層面。父母出于擔憂的阻攔,出于強權的控制,出于不理解的否定,等等這些負面評判,都讓我們不敢輕易違背家人的意愿。
這兩年自由職業愈發盛行,一直以來都有很多朋友會對我說:“真羨慕你現在的自由,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又可以不受拘束。如果可以,我也好想過這種生活。”然后,大多人接下來會繼續說一句:“但是,我爸媽一定不會同意的。”
而對于一些已有家室的中年人來說,往往背負著家庭和婚姻的責任。當改變有可能影響我們原本相對平穩的生活,必然更容易引發物質經濟等現實層面的矛盾。
你需要考慮伴侶的感受,需要考慮婚姻的責任,需要考慮家庭的物質基礎。這些可能都會讓你顧慮重重,不敢輕易涉險。
你的人生真的只能如此了么?
人是很容易陷入某種慣性的,當我們習慣了某樣事物,或者某種生活狀態,那么我們的思維往往也容易被固化,從而陷入一種相對固定的模式。
你可能偶爾也會對生活現狀感到不滿,但是當你主觀上覺得自己無力做出改變時,漸漸也會逼著自己去適應這種生活模式。
我看過一篇文章,主題是講一個女人最心酸的一生。其中提到,文章的主人公在年輕的時候被家人所迫嫁給一個并不夠愛的男人,在有了孩子以后便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待孩子成家以后,又繼續全心投入于孩子的孩子。
直到,她晚年離世前躺在病床上回顧自己的一生,想起年輕時曾有過的種種憧憬,才意識到這輩子從來沒有真正為自己而活。
在現實生活里,每當我們面臨各種選擇,似乎總會有各種顧慮和擔憂。于是我們一再妥協,一再退讓,一再降低原則和底線,直到時間匆匆而過,轉眼我們仿佛越來越回不了頭,越來越沒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
然而,正如金士杰的短片里所揭示的,倘若我們的人生總共還剩不到22K,你還會把時間浪費在游移不決的糾結里,浪費在斤斤計較的爭執里,浪費在患得患失的躊躇里,浪費在那些不值得的人和沒意義的事情上么?
寧可過錯,不要錯過。也許我們為自己爭取的每一步,每一次勇敢的跨越,每一場前途未卜的冒險,都是我們爭分奪秒真正為自己而活的意義。
而只有那些活出自己價值的人,才能更好的經營自己的人生,吸引到更有能量的人,更有力的承擔家庭的責任,更篤定的活出自己的態度。
為自己而活,是指當我們數著未來的時間,可以試著認真捫心自問:
當前的這種生活模式,是你真正想要的么?
你對于自己將來的人生,有怎樣的期望和目標?
當你暮年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你可能會有怎樣的遺憾?
對應這些問題,試著去理一遍自己現在的生活。如果你仍然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覺得明天終究可期,那么無論你正經歷著怎樣的磨礪與挫折,你的付出終究是有意義的,哪怕這個意義僅僅是讓你得到成長。
但是,如果你感覺自己始終在渾渾噩噩的混日子,感到前途無望,看不到明天的方向,如果你對此也覺得很焦灼和痛苦,那么也許你可以試著想一想:
你究竟在怕什么,你的人生真的只能如此了么?你真的想這樣過一輩子么?
人生苦短,世事無常,我們本無多少時間可以蹉跎。
愿你能夠永遠心懷熱血,以無畏的姿態活出自己最夯實的值得回味的一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