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說,君子安于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素位而行,近于《大學》里面所說的“知其所止”,換句話說,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安分守己。這種安分守己是對現狀的積極適應、處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騖遠,“這山望著那山高”,到最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連芝麻也丟了。
人能守本分,才能盡本事。就像小鳥飛翔在天空中,其嘹亮的歌聲為大自然增添了無盡的生氣,這就是它們的本分和本事。
作為人,本分是安分守己,本事是發揮能力為人民服務。但是很多人只是想展現自己的本事,希望得到更多人的羨慕和稱贊,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卻不愿守住本分,最終導致人生走向脫序違規的境地。
一位年輕人靠賣魚維持生計。有一天,他一面吆喝,一面環視四周,注意看是否有人來買魚。突然,一只老鷹從空中俯沖而下,從他的魚攤叼了一條魚后立刻轉身飛向空中。賣魚郎生氣地大喊大叫,可是,老鷹絲毫不把他放在眼里,最后他只能無奈地看著那只老鷹愈飛愈高、愈飛愈遠……
賣魚郎氣憤地自言自語:“可惜我沒有翅膀,不能飛上天空,否則一定不放過你!”那天他回家時,經過一座地藏廟,他就跪在地藏廟里,祈求地藏王菩薩保佑他變成老鷹,能展翅于天空。從此以后,他每天經過地藏廟的時候,都會進去虔誠地祈禱一番。
一群年輕人看到他天天向菩薩祈求,就很好奇地議論起來,其中一人說:“這位賣魚的人,每天都希望能變成一只老鷹,可以飛上天空。”另一人說:“哎喲,他只知道傻傻地祈求,要求到何時?不如我們戲弄戲弄他!”大家交頭接耳,如此這般,想出一招妙計。
第二天,其中一位年輕人先躲在地藏菩薩像的后面。賣魚郎如期而來,照樣虔誠地祈求、禮拜。這時,躲在菩薩像后面的那位年輕人就說:“你求得這么虔誠,我要滿足你的愿望,你可以到村內找一株最高的樹,然后爬到樹上往下跳試試看。”
賣魚郎一聽菩薩顯靈了,異常興奮,忙點頭稱是。然后就非常欣喜地跑進村里找到一株最高的樹,按照地藏菩薩的指示爬到了樹上。那株樹實在太高了,他愈往上爬,愈覺得害怕,不過為了像老鷹一樣在空中自由地飛翔,他堅持向上爬。
終于,他爬上了樹頂,向下一看,“哇!這么高!我真的能飛嗎?”那群年輕人站在大樹底下,故意七嘴八舌地說:“你們看,樹上好像有一只大老鷹,不知道它會不會飛?”“既然是老鷹,一定會飛了!”
賣魚郎聽了心里很高興,他想:我果然已變成一只老鷹了!既然是老鷹,哪里有不會飛的呢?于是展開雙手,擺出展翅欲飛的姿勢,縱身一躍,跳了下來。可是,他沒有像想象的那樣飛向廣闊的藍天,而是飛快地向地面墜落……最后幸好落在水草之中,保住了一條性命。
那些年輕人跑過來,幸災樂禍地取笑他。他說:“你們笑什么?我只是兩只翅膀跌斷了,而不是飛不起來啊。”那些年輕人指著他,一個個笑得前仰后合說不出話來。一個人要守本分,才能盡本事;若只想逞能顯本事,卻沒有守好自己的本分,不自量力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結果就會像這位賣魚郎一樣自食其果。
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問自己該做什么吧——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分”是本分,“己”是指自己活動的范圍,安分守己的意思就是指規矩老實,守本分。而在這個日新月異、崇尚物質的時代,又有多少人是規矩老實、堅守本分的呢?越來越多的人不能素位而行,安分守己,他們心存妄想,逞強好勝,只知道羨慕甚至嫉妒別人,最終導致失敗,簡直是咎由自取。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