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是我小時候很珍愛的書。二年級時,我爸買了一套,我每天帶到學校,和同桌一起看。兩人速度不一樣,各自歪著小腦袋看不同的頁數。我換了幾個同桌,都愛看,我就以為人人都喜歡。
后來,弟弟生日,我買了一套送他。我零花錢少,攢了很久才夠。弟弟不愛看書,但我覺得小孩應該多讀書,才能增長知識,所以也不心疼。真正讓我心疼的是,隔了一段,去他家玩,他正在吃面,我送的書就墊在碗底下,端起碗,書上一圈油印子,像印章蓋的。
初中時學《羚羊木雕》,張之路寫的,講一個小朋友把父親從非洲帶的貴重禮物送給了小伙伴。媽媽知道了,讓他要回來。小伙伴的媽媽也責怪小伙伴不該收這么貴重的禮物。
當時我完全理解錯了。我以為,兩位媽媽是對的。但中心思想不是這樣講的,老師說,大人眼中只有利益,小孩的友誼才單純。聽了老師的講法,我很羞愧,覺得自己很俗氣。
不過今天再看,我覺得自己是對的。未必是小孩友誼單純,很可能是小孩對價值的認識太模糊。我外甥三歲時,給個蘋果就能換走他一百塊壓歲錢,他還特別高興,到了四歲,三個蘋果都換不走了。小孩可能第一天送了禮物給朋友,第二天鬧了別扭就后悔。或者幾年之后,知道它多值錢才后悔。如果未來后悔,再說小孩的友誼純粹就虛偽了。
佛經上講,仙人對國王說,自己犯了偷盜罪,因為接受了國王的禮物。國王說:“你并沒有犯罪,禮物是我心甘情愿送給你的。”仙人說:“雖然你當時送給我了,但回去之后,我以為你后悔了,如果你后悔,我就犯了偷盜罪。”
這個故事有寓意。比如說,小伙子為了騙姑娘,跟她談戀愛。心里清楚,自己未必愿意跟她結婚,但不妨耍一耍。姑娘覺得小伙子蠻好,就把心托付給他。后來暴露出真面目,姑娘后悔了。哪怕姑娘起初心甘情愿,只要后悔,小伙子就犯了偷盜罪。
人在接受饋贈的時候,應當提醒自己,這饋贈是不是別人所愿,他有沒有能力饋贈如此之物,未來會不會后悔。很多人贈送禮物,是懷著投桃報李的心態,禮物送出去,如果沒有得到與期待相符的回報,就會失落。這樣的禮物,其實不宜接受。愛撿便宜的人,是容易犯偷盜罪的,別人為什么愿意給你恩惠呢。
讀研時,好友給我寄了進口咖啡。我睡眠不好,不太敢喝,就轉送給另一位朋友。自己很寶貝,就以為別人也寶貝。隔了很久,偶然聊起,問他喝了沒有,是不是很好。他說喝了一點,不小心放在陽臺上,淋了雨,就扔掉了。我心疼得不得了,就感嘆說,那可是一大罐,好貴呢;又問他,為什么會放在陽臺上,為什么忘了蓋蓋子。因為多問了兩句,他好像也不是太高興。
回去之后,想起小學的一件事情,才覺得自己多提的兩句并不合適。小學畢業那年暑假,我去班主任家拿信,她剛從鄉下回來,塞了幾根玉米棒子給我。我很感動,因為五年小學里,再沒有第二個老師送我禮物。
我沒有告訴我媽,怕她把玉米棒子煮來吃了。但又沒有自己的房間,就借了方便面箱子,裝了玉米,放在床肚里。時間久了,這事也給忘了。后來,玉米被發現的時候,已經長了霉點,扔掉了。我覺得好可惜。一旁的姐姐說:“別說長霉了,就是不長霉,也不值當煮啊,小成這樣,在鄉下只能拿去燒柴火。”我聽了如夢初醒:難道是老師覺得玉米太糟糕,懶得煮,扔掉又可惜,剛好趕上我去拿信,才順手給我的?
往往就是這樣。別人送你一樣東西,本來很隨意,你卻把它寶貝得不得了。也許對別人來說,送禮物只是微不足道的習慣。就像有人無論到什么景點,都會買一堆明信片寄給每個朋友。而另一些人,只在最好的景點,很吝惜地寄一兩張明信片給最好的朋友。如果他祈望別人特別珍惜他的明信片,往往要失落了。
舍利弗行菩薩道,要先渡過布施河。有人來找舍利弗,要他的眼睛。舍利弗說:“我的眼睛摳出來,對你也沒什么用,不如你要點別的,財物我都可以給你。”那人說:“不要別的,就要你的眼,如果你真想渡過布施河,就把眼給我。”舍利弗就挖下一只眼,給了他。那人拿起嗅嗅,說好臭,唾了一口,扔到地上,用腳踩扁了。
舍利弗嘆息:“這人真是惡劣,他要我的眼并沒用,卻堅持要,給了他,又用腳踩,真是沒辦法度化,還是先度自己吧。”剛生起這樣的念頭,菩薩道就立時退轉,回向小乘,不能度到布施河的彼岸。
這個故事讓我震動。震動并不是說,人家要你的眼睛你也得給他,而是,如果你決定把一樣東西給別人,那么,別人怎么處理,就是別人的事。因為東西已經是別人的了。哪怕別人轉手把它扔到垃圾桶,也沒有什么不好。如果你還把自己當成這樣東西的主人,就等于宣判了別人的盜竊罪。你送人東西,并不是要用來換取宣判別人罪過的能力的。即便是在父母子女之間、夫妻之間,都不該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可以為所愛的人付出,可以無限地施予,卻不能強求別人必須珍愛你的付出。
哪怕內心存有一點點這樣的要求,也是不好的。這樣的念想,對自己并沒有好處,只會讓自己后悔。對別人也沒有好處,只會讓人覺得,欠了你的情分。如果需要償還,就不是送而是借了。
小時候,有小伙伴上廁所沒帶紙,用我寄給他的信擦屁股,后來他姐姐告訴我,我一點都不郁悶,反而覺得他很性情。但后來,年齡越大就越在乎,自己送出的禮物,別人有沒有好好珍惜。同時,我也隱隱把收到的禮物當成負擔,因為知道它總有一天會壞掉,壞掉之后該怎樣處理呢。要是自己的東西,就毫不猶豫扔了。既然是別人送的,總覺得扔了似乎有點對不起人家。西安的朋友,送我一只兵馬俑模型,我把它從家里帶到廣州,腦袋在火車上磕斷了。畢業帶回家,后來又搬家,每次都攜著一只頭和一架身軀騰挪,也覺得麻煩。
自己貯藏東西有負擔,別人自然也有。任何東西,都有壽命,終是要壞的,到頭還是要遺棄。送人禮物的時候,就該想到這一層。無論是多珍視的東西,既然送出去,就和自己無關了。別人如果知道,你還對他如何珍藏有要求,他豈不成了你的物品保管員了。不該有這樣的想法呀。
春節是送禮高峰,張三掂一箱禮物到李四家,李四用不著,掂到王五家,王五禮物多,又掂到趙六家,最后,趙六把它掂回張三家。雖然禮物轉一圈又回來了,不多不少,GDP也沒有增加,但張三、李四、王五、趙六之間的情分增加了。要緊的是情分,至于禮物走到哪兒,如何處理,都沒那么重要。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