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耐煩”三個字經常掛在嘴邊,但“耐煩”兩個字讀起來覺得非常拗口,難怪這個詞雖然都是常用字,但兩個字的時候卻并不多見。
“耐煩”二字,最常見的應數曾國藩的那句“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另外就是佛書上說的“耐煩有恒”了。這兩句話,一句是入世,一句是出世,但其含義卻是異曲同工的。無論做人做事,做久了“煩”字是無法避免的,但可以說99.9%的人都首先感覺不耐煩,因為人是有思想的,有思想就必然有想法,有想法就必然會多想,多想必煩!“煩”由此而來,既然“煩”是無法避免,那我們能做的就只有“耐”了,以前我們形容一個有能力經常會所有“能耐”,看來“耐”字與一個人的能力有密切相關的關系。
在古漢語里,“能耐”比“能力”出現得早,說明古人很早就明白:能耐得住煩,必然能成大事。我一直認為古人比今人聰明,古人能把四書五經倒背如流,一篇千字文也是洋洋灑灑,可現在能做到如此能耐的還有幾個?西方教育的結果是教會我們方法,現在科技給了我們工具,有什么不懂的,上網一敲,答案自然來。看似非常簡單,可是卻埋下很大的隱患,簡單的說,網上的答案尋根問底最初是出自一個看書的人之手,然后才是一傳十,十傳百。如果十年以后沒人能耐得下心來看書,我看那時候,互聯網上可能就會空空如也。而那一位耐煩看書的人,我們就稱之“先生”,這并非禮貌用語的“先生”,應該說他是我們的老師。
耐煩,是一種天分,雖然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可以后天培養,但其實并非如此。一個的血型、體質、大腦形成等因素會決定了他是否耐煩,還句話說,是否能耐煩,也就決定了他是否具備成功的條件。這個結論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它能說明一定的規律。成功的人外表都千差萬別,但其心理特征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專注。專注并不等于耐煩,專注是包含于耐煩,耐煩是專注的必要條件,但并非充分條件。
如果說耐煩是天生的,專注就是需要修煉的,只有具備了耐煩的天分,才有條件去修煉專注,佛家稱之為“慧根”,但專注只是“慧根”之一,并非全部。小時侯喜歡發呆的人,有可能是天才,也有可能是白癡,更有可能是個平凡人,“耐煩”不能說明什么必然的結果,但可以預示一個人未來的方向,古人能未卜先知,其實是他們能熟知世事,用我們現在的“快餐填鴨式”的思維去理解古書,當然我們不可能得正果,專家們輕易就下了個結論“迷信”!
迷信與否,在乎心,在乎耐,在乎煩。
勵志人生網用心分享:有能耐的人特別能“耐”,善于忍耐、忍讓、克制。有耐性,不畏煩瑣,不怕繁雜,不懼煩惱,懷一個“忍”字作伴,一點一滴“忍得住”,人生便差不了事。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