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上班時間,有一大堆領導交待的工作要做,要各種各樣的交往應酬,一天下來,常常感到沒有做成多少事情;下班時間,家里又有這樣那樣的事情,每一件事都需要忙活半天。
感悟人生:人生忙忙碌碌,走過了半生,回首想想,人生沒有什么成就,碌碌無為中度過了。曾經的夢想,曾經的努力,曾經的自負,都在這繁瑣而庸常的生活中慢慢地耗去了。
有時候就想,如果能專心孜孜地搞一門學問,或鉆研一門技術,多好。
其實,這只是一種妄想,沒有人能真正做到。誰也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自存在,只要還在這個社會混,只要你還吃飯穿衣,就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麻煩找著你,想躲也躲不掉。弘一法師看破紅塵,出家當了和尚,當和尚就清凈了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很搞,在剛出家的頭兩年里,弘一法師就動了幾次還俗的念頭,因為他發覺,寺院也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純凈。從部隊轉業的當口,我天真地想,最好能進一家工資待遇還過得去,又沒什么事情,比較單純的單位。這樣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專研“學問”。朋友不客氣地反問我,“這樣的單位哪里找?”后來我才發覺,這個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是安淡的,人就是一種喜歡折騰的動物,想一門心思干你自己喜歡的事,不被人折騰,沒門。平庸幾乎就是每個人的宿命。你越是想擺脫平庸,平庸卻死死地抓住你不放。
有相當的閱歷后才明白,碌碌無為,恰恰不是因為你平庸,而是因為你不甘平庸,因為你心浮氣躁。
你想拒絕平庸,平庸就會一直跟隨著你,哪怕你一時僥幸,飛得很高,也總會逮著機會,最終把你給拉下來。為什么?因為你跟平庸干上了,你放不下平庸,平庸當然也就放不下你。為什么拒絕平庸,因為你的心很浮躁,定不下來。一個人心定不下來,什么事情都不會做好。如果我們的心定了,我們的心就平了。我們的心平了,我們的心也就庸了。庸者常也,平庸就是平常。如果我們能有一顆平常心,我們就會甘于平庸,我們就會有相當的定力,就會忙而不亂,就會抓住一切有限的時間與機會干好自己想要干的事。
魯迅先生說,“時間就象是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想擠,總是能擠出來的”。我們真的是沒有時間學習嗎?真的是沒有時間臨帖嗎?真的是沒有時間思考嗎?我們在每天臨睡前半小時可以看書,干好家務的間隙可以臨帖,乘公交或洗菜的時刻可以思考,雙休日的某個晚上我們可以寫作。真的是連這樣的時間都擠不出來嗎?如果真的連這樣的時間都擠不出來,那你怎么會有時間上網聊天呢?怎么會有時間看超女比賽呢?怎么會有時間去喝茶打牌呢?
其實不是因為生活的瑣碎與平庸,讓你沒有時間做你的事業,而是因為你的心不甘平庸、浮躁不定,根本沒有定力鎮住這些生活的平凡與瑣碎,你戰勝不了生活,相反你被生活戰勝了,你已經沒有心思做你的事業了,如此而已。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我不抱怨生活,我只能抱怨自己。
去寧夏去旅游,聽導游講張賢亮的故事。張賢亮,“國家一級作家”、寧夏文聯主席、鎮北堡西部影視城老板,19歲時被打成右派,勞改,40歲時平反,在西北某勞改農場耗了近20年的青春。張賢亮勞改時的領導后來是這樣評價張賢亮的,“張賢亮那時很老實、聽話,叫干啥干啥”。
我們不得不佩服張賢亮了。他能承載那看上去一望無際的苦難和永無出頭之日的平庸,他認了,他“老實聽話,叫干啥干啥”。張賢亮如果沒有這種超凡的承載力,也就不會有后來的張賢亮了。
承載平庸,不等于向生活投降,不等于懦弱卑賤,而是尊得現實,應因形勢,淡定從容,自強自立不是要我們向平庸投降,也不是要抗拒平庸,而是要我們承載平庸,包容平庸,進而超越平庸,最后成就我們偉大的人格和偉大的事業。
因為平庸,所以偉大。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