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軍旅生涯,孤身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走遍大半個中國,獨自闖出了一方屬于自己的天地,陪伴我的除了書,似乎再也沒有別的了,特定的職業和生活習慣使我對書有一種近乎癡迷的感情。
在我看來,書其實是用沉甸甸的文字鋪就的生命步履,如果說十年寒窗僅是我在彌漫著書香的叢林中跋涉的一段路程,那么,25年軍旅的讀書生活則是我精神生活的全部支撐。打開書,不難發現,我們的生活就鮮活在書里。無數個夜晚,泡上一杯濃茶,就著一盞臺燈,或者一支蠟燭,在充溢著誘惑和夢想的紙頁上,我讀到了人間的真情,讀到了智慧和美;我為生離死別的親情號啕大哭;我為志士仁人的不幸遭遇扼腕嘆息;我欣賞那些會說話的鉛字飾演的人生悲喜劇;我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一次次修訂人生的坐標和信念的支點;在縷縷油墨的芬芳中,我癡癡尋覓生命的美麗與神奇……
一個惜書如命的人對書的情感,遠比對錢的情感要真實、虔誠;這正如一個愛財如命的人對錢的感情遠比對書的感情要狂熱、投入一樣。我曾經為一個朋友丟失了我的一本好書而大光其火,朋友至今還耿耿于懷,事后回想似乎過分,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對書的近乎瘋狂的鐘愛。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不敢自詡為讀書人,但我知道,正是讀書人這種厚“書”薄“金”的特異情感的影響,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才高產視金錢如糞土的清廉之士,才盛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的有志之士。才有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太白——太多太多活在歷史天空里的人物,他們的滿腔熱血早已漫流在書里凝固成了千鈞的文字。
一個戰友曾亦莊亦諧的問我:“如果曹雪芹活到現在,憑《紅樓夢》這部書得的稿酬都該成億萬富翁了吧?”我無言以對,能說什么呢?表示贊成——可一想起“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詩句,怎么忍心讓世俗的唇刀和市儈的舌劍去傷害一個拿生命寫作,用血淚形成文字的命運多坎坷的文人;表示反對——其實,我又何嘗不希望生前文采如江河,財富無寸地的雪芹能得到豐厚的稿酬,在我想象的世界里過著富裕幸福的生活,忘卻前世的煩惱和憂傷呢!
我喜歡讀書,也崇拜寫書的人,我喜歡那些學富五車用知識寫作的作家,也敬佩那些靠靈感和才氣搞創作的天才,但我內心真正崇拜和敬仰的是那些用生命寫作,用血淚形成文字的人。因為,他們是不朽的人,他們的作品是不朽的作品。解讀他們的偉大人格比解讀他們的作品更有意義。至少,我這樣認為。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