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生都是在別人的寬恕中,也是在寬恕別人中度過的,因為你有一顆博大仁愛的心,你會獲得幸福的人生,你的人生是如此快樂而又輕松。
什么是寬恕?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馬蹄上,這就是寬恕!”
日常生活中,寬恕并不罕見,也許就在我們身邊。公交車上,別人不小心踩到了你的腳,別人說一聲:“對不起!”你給他一個微笑,回一聲:“沒關系!”這便是寬恕。
仔細想想,寬恕確實會使人快樂。懂得寬恕別人的人,心中沒有仇恨的擔子,擁有很多的朋友,天天都會開心。不懂得寬恕別人的人,整天斤斤計較,算計自己的損失,只會記仇,因此很難開心。
寬恕是心靈盛開的花朵,是善待他人的最好方式,不苛求、不責怨,給別人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化干戈為玉帛。事實上,幸福的人生都是在別人的寬恕中,也是在寬恕別人中度過的,因為你有一顆博大仁愛的心,你會獲得幸福的人生,你的人生是如此快樂而又輕松。
其實一個人過好生活的每一天并不輕松,只有把你的那些痛苦像包袱一樣一次次地扔掉,你才會帶著快樂輕裝前行。
一個漂亮的女孩不幸遇到車禍而成了殘疾人,丈夫卻在她尚未康復時就殘忍地離開了她。她決定割斷自己和他過去的聯系,不使自己的未來受控于沒完沒了的怨恨。她看清楚了丈夫是個什么樣的人,于是成功地寬恕了他。
這并不意味著她已把心中的創傷忘了個一干二凈。她只是開朗地“不念舊惡”,認識到讓過去的事情隨風而去,興許是最輕松的選擇。
當然,寬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并不是那么簡單。比較需要我們寬恕的,往往是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和事,每當追憶起這些痛苦,心中難免會憤憤不平。
然而仇恨從來不能造成“平衡”或“公正”,它往往會使你陷入越來越痛苦的精神煉獄中難以自拔。它像洪水一樣漫延,蒙蔽住人的眼睛。圣雄甘地說得好:要是大家都把“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當作人生法則,那么整個世界早就亂作一團了。
“二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發生激戰,最后兩名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系。他們之所以在激戰中還能互相照顧、彼此不分,是因為他們是來自同一個小鎮的戰友。兩人在森林中艱難跋涉,互相鼓勵、安慰。
十多天過去了,他們仍未與部隊聯系上,幸運的是,他們打死了一只鹿得以維持生命。這一天他們在森林中又遇到了敵人,經過再一次激戰,兩人巧妙地避開了敵人。就在他們自以為已經安全時,只聽到一聲槍響,走在前面的戰士中了一槍,幸虧傷在肩膀上。
后面的戰友惶恐地跑了過來,他驚恐得語無倫次,抱著戰友的身體淚流不止,趕忙把自己的襯衣撕了用來包扎戰友的傷口。
晚上,未受傷的戰士一直叨念著母親,兩眼直勾勾的。他們都以為生命即將結束,身邊的鹿肉誰也沒動。天知道,他們怎么過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隊救出了他們。
時隔30年后,那位受傷的戰士安德森說:“我知道誰開的那一槍,他就是我的戰友。他去年去世了。30年前他抱住我時,我碰到了他發熱的槍管,但當時我就寬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獨吞所有的鹿肉,但我也知道他那樣做是為了活下來見他的母親。
“此后30年,我裝著根本不知道此事,也從不提及。戰爭太殘酷了,他母親還是沒能等到他回來,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他跪下來,請求我原諒他,我沒讓他說下去。我們又做了二十幾年的朋友,我沒有理由不寬恕他。”
總有一些人這樣認為,只要自己不原諒對方,他一定會因為內疚而沉痛。其實真正痛苦的是你自己,你不能原諒對方,因此你的心情永遠處于那種責怪之中,為此你耿耿于懷,為此你郁悶不樂,為此你寢食不安,為此你憤憤不平。
我曾看過一篇題為《蘇格拉底與失戀者的對話》的文章,失戀者說他很痛苦,蘇答道:“如果失戀了沒有悲傷,戀愛也就沒有味道了。”失戀者說:“到手的葡萄丟了真遺憾。”蘇答道:“丟了就丟了,何不繼續向前走,鮮美的葡萄還很多。”失戀者說:“他想用自殺來表示他的誠心。”蘇答道:“如果這樣你不僅失去了你的戀人,同時還失去了你自己,你會遭到雙倍的損失。”
寬恕不但是原諒他人的錯,更是讓自己從那些傷害自己的情緒中解放出來。著名作家德斯蒙德·圖圖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說過這樣一段話:“為過去困擾、折磨、無法解脫,生活品質受到嚴重損害。無論我們多么有理,我們的不寬恕只能傷及自己。氣憤、仇恨、惱怒、痛苦、報復……這一切都是死神的精靈,會像奪去蘇西的生命那樣,也會奪去我們的‘一部分生命’。我相信,我們要成為全面、健康、快樂的人,就要學會寬恕。”
不懂得寬恕的人,拆掉了他自己也得通過的橋梁,因為每一個人都需要獲得寬恕。寬恕不僅僅是給別人,更是給自己的美好生活創造了一個機會和平臺,通過和解,相逢一笑泯恩仇。因為,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