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一家開車去南部山區玩,仨大人兩孩子,朋友老公開車,一路上說說笑笑,氣氛非常歡樂。快出市區時,紅燈,兩個孩子站起來手舞足蹈做游戲,眼看著黃燈亮了,我們趕緊摁著他倆坐下,不過還是慢了點,我們的車在第一個,起步慢了那么幾秒鐘。后面的一輛越野開始嘀嘀嘀。本來也沒什么,沒想到開起來后,那輛越野迅速沖到我們左邊,副駕駛一戴墨鏡的中年男人搖下車窗沖我們大吼:傻X@#¥%@。完了還呸——真的噴了一口痰出來。兩車離得很近,我真擔心那口痰落在了我們車上。夠惡心的。
朋友當時就火了,按下車窗想還擊,可是挑釁的越野已經開過去了。朋友跺著腳責令她老公:快給我追上去,我得教育教育他。但她老公卻不配合,不以為然地說行了行了,啥大不了的事,注意安全。
之后車里的氣氛就不歡樂了。朋友先是大罵那個墨鏡男素質低,跟著罵她老公:他那么滿嘴噴糞你都能忍,你怕他啥,每回都這副窩囊相,太慫了你!
這個五大三粗的男人也不生氣,粗聲粗氣地說,開車上路,慫點好。
我覺得這句話真是太經典了。怪不得她老公連著四年都沒一次違章記錄,沒被交警扣過一分。原來人家一直秉承著“慫點好”的指導思想,在路上規規矩矩地做著沒脾氣的慫人,別說自己不主動找事,就連受了氣也不奮起反抗,真是中國好司機。
我問他心態怎么這么好,他說以前開車,見過車禍現場,那個血肉模糊、人首分離的場面太慘烈了。他從旁邊開過去,壓在一只飛出去的鞋上,心里都咯噔一下,驚了半天。因為親見了出事的惡果,所以以后就格外小心,格外忍讓。——也就格外慫。
我倒對這個慫充滿贊譽:這是一個人冷靜、理智、負責任的表現。我把它理解為一種智慧,一種美德。其實這種態度和交通法規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考過駕照的同學都知道,按照交法規定,如果路上有人在你前面加塞,你該怎么做?答案,減速避讓,讓他加。如果有行人橫穿馬路,你怎么辦?答案,減速避讓,讓他過。這不就是慫嗎?但你這會兒慫,慫的一點也不窩囊,不憋屈,你給自己慫出了人身財產安全,慫出了一片廣闊天地。
真的,在危機重重、殺手四伏的馬路上,慫不丟人。那些爭強好勝、逞一時之快的莽夫才無知,愚蠢。如果有可能,我真希望交通部門能開發出一條嶄新的馬路標語:開車上路,慫字當家。
祝慫人一生平安!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