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平常人,平日里工作忙忙碌碌,偶有點閑暇還要被柴米油鹽的家庭瑣事所累,哪來的時間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古代的傳統文化當代人了解已經很少了。我們所接觸的傳統只不過是現在能看得見諸如過年貼年畫之類的與生活有關的傳統文化了,至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也只不過是聽聽名詞而已,對其中的深意除了那些專家、學者們好像沒人去追究。其實即使想了解也沒那個時間,終歸不是生活所必需。再說真的翻一翻古文,當今的人也沒有文言文的功底,看到那些“之乎者也”也是頭昏腦脹。
要了解古代文化,如果有時間的話,不妨看看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這是不懂得文言文的人了解古代文化的一個捷徑。但這些研究成果也許帶著研究者的成見和感情色彩,也不免有所偏差。不管怎樣,總比一點都不懂要好些。中國古代留下了好多好東西,如果不學習、不了解豈不可惜?抱著這樣的想法,有時也翻一翻有關這方面的書,感慨良多。在《三松堂小品》一書中,有一篇關于“莊子的寓言與人生智慧”的文章,文章說,道家出于隱士。在春秋戰國社會大轉變時期,奴隸主階級里的沒落分子以及不愿意與地主階級合作的人,把自己隱蔽起來,被稱為“隱士”。他們最大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免受地主階級的迫害。他們保存自己的方法之一就是裝瘋賣傻,裝無用之物。
這里作者是用“階級分析的觀點”來看莊周的哲學思想的。按這種觀點來分析,莊周這樣的古代思想家其實就是膽小鬼。這些膽小怕事的人卻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當然,在馬克思主義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國度里,能夠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來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也是很偉大的了,莊周的人生哲學可不是馬克思主義。文中說,《莊子》講了些“無用之物”的故事。《山木》篇有一個故事:莊周帶著他的學生在山里走路,看見一棵很高大的樹,一個木匠坐在樹的旁邊,并不采伐。莊周問他為什么不采伐。木匠說:“這棵樹雖然高大,但不成材,沒有用處。”莊周對他的學生說:“你們記住,這棵樹因為無用,才保存了它的壽命。”晚上,莊周住在他的朋友家里。朋友高興,叫童仆殺鵝款待他。童仆問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請問殺哪一只呢?”主人說:“殺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莊周帶弟子上路,弟子問莊子:“昨日遇見山中的大樹,因為無用而能終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鵝,因為無用而被殺掉,先生你將怎樣對待呢?”莊子笑道:“我將處于材與不成材之間。”就是說,即不表現太有用,也不表現太無用。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