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一家雜志,曾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搞了一次專題調查。題目是:"你最后悔的是什么?"并列出了十幾項生活中容易后悔的事情,供被調查者選擇。于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結果--
72%的人后悔年輕時努力不夠,以至事業無成
由此我想起一個故事,說有一個40歲的人被醫師告知患了絕癥,最多再活三年時間。他為了使自己最后的生命更有意義,便擬出一個"三年要做十件事"的計劃,包括寫一本書、學一門外語、搞一項發明、辦一個工廠、游30座名山、看50個城市等等,而且立即付諸行動。兩年零八個月之后,10項目標全都完成。可當他再到醫院復診時,卻發現是醫生當時拿錯了病歷,自己根本沒有患病。
這也是一個經驗,如果別人工作你也工作,別人休息你也休息,別人娛樂你也娛樂,那么別人得到什么,你也只能得到什么。要想得到別人得不到的東西,就得付出別人不愿付出的東西。尤其是在你還年輕的時候,還有機會競爭的時候。
67%的人后悔年輕時錯誤地選擇了職業
應該說,錯誤不在選擇了什么職業而在于選擇了安穩。有三個大學的同學,同時被分配到縣直機關。幾年后,有一個不甘心總這樣打水掃地,看領導眼色,因此調到了企業。另外兩個沒動心。又過了幾年,又有一個辭職下海。剩下的一個仍未動心。再過了幾年三人相聚的時候,到企業的那人已當了大廠的廠長,辭職的那個已成了富翁,而在機關的這個卻后悔了,后悔不該滿足于每月幾百元的"皇糧"。
按時下的擇業觀念,許多人的"第一目標",是要"旱澇保收"。到時候能拿工資,領福利。但他們卻忘了,沒有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動力。沒有了動力,也就發掘不出潛力。不是天下伯樂太少,而是自己埋沒了自己。
63%的人后悔對子女教育不夠或方法不當
我就親眼看到這樣的景象,上初中的女兒晚上放學回來,正在麻將桌上鏖戰的夫婦不耐煩地一揮手:"自己泡面吃去!"還有一對夫妻,每人拎著一只鞋在屋里追打自己上小學的兒子,慘叫聲驚得四鄰不安。而且這些父母當時并不后悔,甚至認為自己做得"很對"。直到多年以后,發現按照自己的"模式"、自己的"經驗"和自己的"方法",并沒有使子女成才,他們才會后悔"教育不夠"或"方法不當"。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