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靈的主宰者。正如雷鋒所言:“誰不能主宰自己,就永遠是一個奴隸。”我們深知:人只有通過自我凈化,心靈才會至高無上。
心靈的第一境界是感恩之心。
中國有句老話,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要想服務于社會,報效祖國,就必須從“孝敬父母”開始。孝的內核是感恩,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學會感恩,感謝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感謝生活給予我們的一切。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一個積極的人生觀,才會有一種健康的心態,才會回報他人、回報社會。
心靈的第二境界是慈悲之心。
有人說,一個社會最大的進步是慈悲心的進步,我覺得這很有道理。恃強凌弱不是真本領,真正的強,是心靈的強,是具有海納百川的度量、高山仰止的氣勢。每個人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走一條自己的路,有的很長,有的很短;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不管怎樣的路,到最后都是空空而去。
人是需要有慈悲心的。
慈愛眾生并給予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稱為悲。慈悲心,就是對于一切眾生的痛苦,當做切身的痛苦,生起偉大的同情,對需要的人給予救濟和幫助。
具有了慈悲之心,才能和他人、社會、自然同呼吸共命運,與世界萬事萬物平等相待、和諧相處。
心靈的第三境界是敬畏之心。
人生在世,應該要有所敬畏。朱熹說:“君子之心,常懷敬畏。”人要敬畏什么呢?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古代哲人的告誡,都是從每一個個體做人的角度來說的。
在這里,敬畏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價值追求,是對人之為人的良知與德行的恪守。古人云:“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一個人懷著敬畏之心謹慎行事,則能避禍趨福。
失去敬畏之心,就可能肆無忌憚,無法無天,最終自釀苦果。如果每個人都對規則、條律、倫理擁有本能的敬畏,在面對法律、道德、人民、輿論等方面時,常有必要的敬重,又有戰戰兢兢的畏懼心,才不至于被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價值觀所“捆綁”,才能有一顆常常反躬自省的心,才不至于妄自尊大,無視道德、黨紀國法。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