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夜明珠,散發著幽幽的光芒,那就是,人人本有的真誠、善良的本性。然,孤獨游子,客居地球,本來小住,浪跡天涯,千山萬水,四處尋覓!流浪的路,卻是如此漫長!找不著回家的路,輾轉輪回。生命短暫,如曇花綻放;機緣寶貴,如高山之縫隙間漏進的一米陽光。返本歸真,才是心靈最大的期望!人總是這樣,為什么非要重來一次?為什么現在不好好的把握當下?為什么要等到失去以后,才知道珍惜?原來這一切都是心塵的習氣所染;于是,擁有的時候感覺不到幸福,得到的也感覺不到可貴。把身邊的一切看做是理所當然,習慣了接受享樂,習慣了依賴,習慣了關懷。習慣了所有的習慣。生命顯得蒼白無力,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茶陵郁山主有一次乘驢度橋,驢子踏上橋板時忽而一失足跌倒,郁山主突然間覺得整個身心孤明歷歷,所有世俗的塵垢妄想都在這偶然的一跌中悉盡震落,頓時大悟,遂有頌云: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從此,這位禪僧再也不到外面去行腳了,他完全發現了自身的價值。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這樣的一顆神珠,也就是純真無瑕的人性。由于自我意識的產生,我們的人心經受了各種各樣的污染,一如滋長苔蘚的石頭,落滿枯葉的大地。
高明的禪師往往不失時機地喚醒人們對本我的意識。早在《法華經》里,就有這么一則故事:有一位貧苦的人,去拜訪一個顯貴的親戚,親戚憐憫他的潦倒,熱情地設宴款待他,他因此痛飲美酒,醉了后便睡著了。這時正巧衙門通知其親戚值班,親戚一時叫他不起,無法與他告別,便在他衣服里縫了些珍寶就先走了。但這個人醒后,并不知此事,依舊過著漂泊的生活。后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他又遇到那位親戚。親戚把藏珠一事告訴他,他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衣服里藏有貴重的珍寶。故事中的寶珠,與其說是物質上的財富,毋寧說是精神上的財富,即真如佛性、般若智能。貧者喻指精神上貧窮的人,而那位富有的親戚即是佛。
眾生的佛性被妄念之垢所遮蔽,不能顯現,一如衣珠。百丈禪師有時在說法結束眾僧散去時,大喝一聲:大眾!大眾一時回首,百丈反問:是什么?這聲棒喝猶如當頭澆下一盆冰水,使眾人于徹骨冰涼中拋卸所有妄念,陡然領悟其本我的存在。南朝寶志禪師說:若欲有情覓佛,將網上山羅魚。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騎驢覓驢。明代陳實也說,參禪有二病,其中一種便是騎驢覓驢。福州大安訪百丈禪師時,鄭重其事地問: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百丈呵斥道:大似騎牛覓牛!大安日后有所悟,復問;識后如何?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