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境界可以穿古越今,一種境界可以包容萬物,一種境界可以留下永恒的遺產,一種境界可以引發智者的思考。這就是文化、文學甚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空之境界。
千載興衰風雨,一代傾城君王武則天刻下時代印跡,留下了一塊發人深思的無字碑。昔日護城河隨朝代變遷已失去了其浩蕩之勢,唯有無字碑永立世人的心間。面對群臣的堂下之言,面對百姓的紛紛議論,武則天用她廣闊的胸懷鑄成這無字碑。碑無字,君無言,一切功過皆由后人定。這是胸懷之空。
國畫以其獨特的繪畫方式和意蘊深厚的表達方式流傳千古。齊白石大師善于畫蝦,簡約的筆墨看似率性而為,其實是有其用意的,空白紙上的幾抹勾勒,使蝦栩栩如生。留一點空,造就活靈活現的蝦,這亦是我欽佩齊白石大師繪畫技藝的原因。齊白石大師用精湛的畫技向世人展示了空的藝術。這是繪畫之空。
驛外斷橋邊,于冰雪之中我們感受到了陸游內心的寂寞之苦。亦是于瀚海闌干百丈冰中,我們看到了俏也不爭春的梅花,感悟到了堅毅向上的人生態度。遙知不是雪,我們聞到了縷縷幽香,才知“梅花香自苦寒來”。詩詞中似乎孤傲的梅皆以冰雪為背景,映入我們的眼簾,周圍空寂讓我們對于四大君子中的梅有了更深的感悟。這也是中國詩詞所賦予的空靈。
在米洛斯的土地上,沉睡千年的美神維納斯在蘇醒之時,發現自己的玉臂已缺,她并沒有哭泣,她以祥和、高貴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她雙臂的空白,引發眾人的思考,人們將雙臂的空永駐心間,使維納斯頗具神秘色彩,她成了充滿收藏價值的藝術品。空之文化逐漸走進人們心中。
人生數十載,而人生最高境界卻很少有人達到。禪學中說人生境界有三空。“空山無人,何處尋芳蹤。落葉滿空山,流水落花。萬里長空,一朝風月。”主張人先做到心靈的空明,走進空靈的大自然,與萬物融為一體。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作出了更具體的闡述。第一層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層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層是“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三層境界對于禪學的空之境界做出更具體的詮釋。
空之境界時文人墨客及哲人們所追求的上層境界,古有林逋被稱為“梅妻鶴子”,他一生空明,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達到了禪學上的空境。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牽動無數人的心靈。張志和愿做垂釣者,心系空境,自披一聲青箬笠,相隨皆為桃花流水,在空明心境的指引下,斜風細雨不須歸。
空似有若無,又包容萬物,看似有殘缺之感,實為上層藝術。人有空凈的心靈才能達到上層境界——空之境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