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會給文藝青年畫像了:消瘦、敏感,無論男的女的都長得跟周迅似的。喜歡捅大詞兒,動不動就“復雜”、“掙扎”、“去遠方”,成天沒完沒了地干些沒用的事,貌似不需要被理解,但內心深處尤其渴望被尊重。不過,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文藝青年看起來無所事事,但又應該無所不能。
沒有創造力,都是假文青。
說真的,大千網絡、無奇不有。我不怕在微博或者朋友圈里看別人秀恩愛、炫名牌、爆粗口、扯黃段子,或者以一個憤青的姿態,轉發各種驚悚新聞再配上怒不可遏的疾呼和表情包。我最怕看到的,是一些游手好閑又莫名其妙的神經衰弱癥患者,每晚準時推送包含淚目、迷離、恍若所失等精神狀態以及虛焦、過曝、阿寶色調等濾鏡效果的自拍。不知道他們一年365個白天都遇到了怎樣的人和事,總之沒有一天不是帶著淡淡的哀愁和欲言又止的傲慢——“你的缺席反而使你在我心里完美無缺”、“他們的瘋狂和我無關”、“今夜,讀詩,寫字,關窗,閉耳”、“世界太浮躁,靈魂沒辦法思考”……
尷尬得令我想立即假扮派大星,抓住她們的手,說:“別鬧了!我們一起去抓水母吧~”
不自拍腳丫子,怎么自稱“文藝青年”?
我承認,在我們還一無所有、屁都不是的時候,都喜歡標榜個性、刻意與眾不同,來證明自己很重要。而凹出一個文藝青年的造型,則是成本最少的:左手張愛玲,右手王家衛;每年諾獎定時跟風買書然后看也不看只秀書皮;大作家去世點蠟燭;大作家得獎轉發新聞說:X年磨一劍!觀影指南永遠是奧斯卡最佳,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