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我和一個舍友突發奇想,因為要去另一個校區辦點事,順便想逃課去市里逛逛。最近滿滿的課,無比壓抑。放松心情加上買點東西,兩個人一拍即合,當即決定逃掉一下午的專業限選課。
畢竟不是經常逃課,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深思熟慮。下午的那節課老師講得毫無激情,全程近似是念課件。每次去上課,也只是坐在那里,寫一些別的東西。有這個工夫,還不如去做別的事情。
當天下午,我和舍友辦完事以后就去了市里,兩個人開心地奔跑在商店里,心情很是酣暢淋漓。在新華書店偶遇大兵《好嗎?好的》的新書簽售會和暢聊會,在人群中格外歡快。
這時候,我倆的手機突然都響了,一看才發現是班里的同學友情通知我們:從來不點名的老師點名了,你們快回來吧。
回去一說當然不可能,我并沒有把這件事當回事,雖然不是鼓動大家逃課,但是畢竟是大學生了,對于知識的鑒別也有自己的選擇。本就是讓我沒有收獲的一節課,硬生生地坐在那里也不能證明我的努力。
舍友卻很著急,接下來的逛街顯得心神不寧,雖然沒說,卻能看得出來心情不好。我終于忍不住說了句:沒事,你不用擔心考試,就逃課一次也就是平時成績低一點。
我自認灑脫隨性慣了,而每次期末考試成績也不錯,自然不會很在意平時成績。舍友卻說:感覺有種對不起……我媽的感覺。
說完我就笑了,舍友也笑了,但是,事后認真一想,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逃課的選擇時,不是為了去玩或者放縱,只是更合理地安排時間或者去做一件必要的事,但是,逃課的心理卻如影隨形,仿佛對不起我媽一樣。
我們的潛意識里總覺得,認真坐在課堂就是努力的一種見證,該上課時我就應該坐在那里,盡管什么也沒學到,盡管在枯燥的講述下如坐針氈,盡管我自學也不過是半個小時的事,但我們還要自我感動式地坐在那里。
這代表我在學習,我很努力。
什么時候,我們的努力開始沉浸于自我的感受,而不去關注客觀的事實?
記得微博上流傳這么一段話,深以為然:
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過是愚蠢導致的。什么熬夜看書到天亮,連續幾天只睡幾小時,多久沒放假了,如果這些東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線上任何一個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難免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里。
我曾經也是一個很關注自我感受的人,高中時候,每天晚自習有三節課,我習慣于在上自習之前計劃好每節課要做的題。如果三節自習都順利完成任務就會很開心,覺得自己把時間都利用好了。反之,就會很心慌。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