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能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么我們有什么辦法能夠讓我們的學習能力變得更好呢,我們應該怎么樣去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呢,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這篇文章吧。
凱里的《如何學習》講了一套顛覆傳統的高效學習法,親測有效,分享給大家。
01 遺忘是記憶的好幫手
一定有人和我一樣,擁有秒記和秒忘的技能。
一直以來認為學習除了勤奮以外,和記憶力有很大的關系。
認為遺忘是學習最大的敵人,認識了記憶遺忘曲線后更是焦慮,因而非常羨慕過目不忘的人了。
而凱里認為,遺忘是記憶的幫手,這個觀點簡直顛覆了我們對遺忘的認知。
他說記憶存在兩個能力:儲存能力和提取能力。
儲存的空間很大,大到可以記錄從出生走向墳墓,每一秒的所見所聞。
而提取的空間卻很小,自己能記住的也就是能提取出來的東西。
提取次數越多,記憶越深刻,用不到的很少提取,也就是所謂的被遺忘了。
也就是說,人的記憶容量再大,如果提取能力弱,就會是認為記憶不夠好。
這就很像電腦硬盤和內存條的關系,電腦的硬盤再大,如果內存容量小就比較容易卡。
那遺忘到底有什么好處呢?
1)過濾作用
被我們遺忘的東西,因為很少被提取,剛好過濾掉不重要的信息,讓大腦清除緩存。
2)鍛煉作用
有時候會發現,有印象的事情想不起來,如果再去記憶,印象會更深刻一些。
這就屬于凱里所說的,記憶先損耗、后增長的積極作用。
那么我們就清楚了,想要好記憶,就要增強記憶提取能力,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增強呢?
02 先考試再學習,事半功倍
方法就是:先考試,再學習。
在我們傳統的認知里,考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檢查學習情況,查漏補缺。
而考試的本質,是可以迫使我們在記憶中提取知識,在調用知識的過程中,讓記憶更牢靠。
這就應驗了老師常說的那一句話:這題考這么多次,怎么還錯?
所以我們可以運用這個方法在工作學習中,來增強記憶提取能力。
比如在學習新知識前,先做幾個自測題;在工作開會前,先列一份工作會議要解決的清單。
這樣會感受到知識是自動進入腦子的,而不是被迫去認識它。
03 被打斷,反而能更高效
在保持工作和學習狀態的時候,不會有人喜歡被打斷。
但東野圭吾在創作時會有自主打斷的習慣,而且是在靈感涌現的時候。
這事就很讓人費解啊,為什么呢?
他的目的是為了,留靈感線頭,以便下次抓住線頭,快速進入寫作狀態。
這點我也深有體會,刻意打斷后的靈感很難忘記,什么時候開始都能立刻進入狀態。
那么在沒有狀態、學習遇到困惑、工作遇到瓶頸時該怎么辦?
采取的方式還是:打斷它。
心理學家蔡加尼克在實驗中發現,被打斷而沒能完成的任務,比順利完成的任務被記住的概率高出一倍。
這就是為什么我會記憶深刻,原來是被打斷后,內心會有強烈渴望就去完成它。
一定程度上反而會提升創造力,更高效的去完成。
上期的《具身認知》也講過,身體和心智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切換工作狀態,活動下身體、換腦子做其他的事情。
可以會調動感知力,捕捉環境當中的相關信息,形成更好的思路。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在語文考試開始之前,先看看作文題目。
雖然不會立即靈光閃現去創作,也不會在做其他題目的時候想起它。
但是它會在我們的心里生根發芽,等創作的時自然破土而出。
04 交替練習,提高應變能力
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的“刻意練習”,已經被大家廣泛接受。
而凱里認為這個方法還不夠好,更好的方法是結合現實問題,采用交替練習來培養人的應變能力。
“刻意練習”的核心就是對重復練習的強調。
結合到學生時期一個很常見的實際場景就是,一言不合的老師就讓我們抄。
記不住的生詞短語,背不過的詩句短文,總出錯的考點重點...三遍五遍十遍...練出了手握一排筆的超技能手法。
看似枯燥無聊的抄,只要稍加用心,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有效的。
凱里所提出的“交替練習”,是可以與“刻意練習”的相互結合的,兩者互不矛盾。
比如一名優秀的籃球運動員,想要打好籃球需要強壯體魄、持久耐力、平衡協調,也需要掌握各種投籃技巧,團隊配合等。
如果在薄弱的地方刻意練習,再采取動作間的交替練習,相互配合達到流暢精準的投籃動作,一定比單方面練習更高效。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