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前的夏天的深夜,收到一封讀者的來信,信的內容大致如下:
我現在在北京的十字路口,11點的夜晚,我不知道自己離開自己的城市是對還是錯。
白天的時候,又被領導批評了。我的一個文案被否決了。
我不敢告訴他,那是我整整做了一個夜晚的文案啊。領導說:沒新意,沒創意,如果我是客戶,根本就沒有和你合作下去的欲望。
我沒有吭聲。真殘酷。要是我告訴她,我花了一個晚上,是不是聽起來更加無能。
我是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文憑一般,知識架構也一般,在我們這個100多人的公司里,活著一堆的海歸、一堆的碩士生,我寄居在里頭,拼命用自己的謙虛掩蓋自己的不足。
做了一天的文案,所有人都下班了。我不知道,明天領導看到這個文案的時候,會不會又搖頭。
其實,也是自說自話。我等著出租車,夏天的北京好像有點寒冷。沒什么,不必回復。
這封信,我下載了下來。
我和那個姑娘說:謝謝你的信任,好像除了“加油”真的無話可說。希望下次再見,是你的好消息。
2
昨天,我有又一次接到了她的來信:
一切平順。現在已經得心應手,老板把我的文案作為優秀樣本,和老員工放在一起。路過那個路口,突然想到告訴你。
我很好。謝謝你的加油。
那一刻,我只想起一句話:年輕時吃過的苦,都會成為你未來的路。
這句話好像是真的。
3
大學有一個暑假,我在一個小縣城的報社實習。
小地方的報社氛圍,雖然沒有大城市報社的洋洋灑灑和肆意張揚,但好像更多了一些中規中矩的刻苦勁兒。
當時,單位有一個記者,是個三十多歲的男人,個子不高,特別瘦小,每天都第一個來上班,又在報紙出刊后,第一個出發去跑新聞。
是一所普通院校畢業的,文憑也不好看;是農村人,所以格外肯吃苦;好像也不聰明,所以只能靠勤奮。
看得出來,一些人對他的努力,并沒有一絲贊賞。職場就是很奇怪的,當你身在其中,所有人都希望的是,大家一團和氣,“同甘共苦”,你想沖鋒陷陣,為未必被人欽佩。
是啊,你那么認真,不是給那些不刻苦的記者找對比嘛!
你跑了那么多新聞,我們跑什么!你寫那么多,我們的版面都被你擠占了。
你說,他真的什么都沒聽到嗎?一定不是。人言可畏,就算是一陣風,刮了那么多陣,也該刮到他耳邊了。他還是每天高高興興地上班,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和人嘮嗑的時候嘮嗑,什么事都沒發生。
后來,我去聽他的一趟新聞課。他說,他什么都不信,最相信的就是勤奮。
我那年進報社的時候,寫的第一篇新聞就被否決了。
現在,我幾乎是報社每年報發新聞量最大的記者之一。
為什么?
就是勤奮。每天不停地跑,不停地寫。我每天新聞跑12個小時,全年休息時間比別人少三分之一,寒冬酷暑,沒有人愿意去跑的新聞,我去!最偏遠的地方,沒人去,我去!我們總是喜歡近在咫尺的穩妥,然而事實上,你與別人的差距如何拉開,就在于能不能走過別人沒走的路,吃過別人沒吃的苦,見過別人沒見的人。
你做一件事,不間斷地,認認真真做100個小時,一定比那個只干了40小時的強。為什么?量變到質變,從來不會含糊其辭,可能不會立竿見影,但一定會滲透在你長長的人生歲月里。
是啊,其實是多么樸素的道理。成功從來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會從天而降,它只在你的歲月里,慢慢生出花。
我畢業后的幾年,他成為了首席記者,可能是報社最年輕的首席記者之一。
4
經常有剛入職的年輕人給我寫信,覺得自己現在過得太苦了,幾乎都快過不下去了。
我一般的建議:
一、你確定是因為不喜歡從事的行業,還是不喜歡那里的人,不喜歡加班?
二、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你有喜歡的工作嗎?
如果你有喜歡的行業,我一般就建議你換工作了,如果你只是對人際關系反感,或者對加班深惡痛絕。那么我會告訴你,走下去就對了。
沒有什么工作是不辛苦的,沒有什么江湖是一潭清水。
每一個光彩奪目的人,一定有過在黑暗中前行的日子,而那段日子,也一定會點亮你前行的路。
三毛的《空心人》里有一句話:所有的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謂自我,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全靠書籍、繪畫、音樂里他人的生命體驗喚出方向,并用自己的經歷去填充,漸漸成為實心人。而在這個由假及真的過程里,最具決定性力量的,是時間。
我們都要相信時間和自己的力量,生活的路只要活著,就還有很長很長,生下來,活下去,像個人樣活下去,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