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一篇報道,在"9.11"事件中,有一名消防員在美國世貿大樓90層救出一名男子,當時大樓正在坍塌,電火彌漫、硝煙滾滾,兩個人拼命往樓下跑,可90層樓實在太高了,在他們都累得上氣不接下氣的時候,被救出的男子一邊跑,一邊掏出一張名片遞給消防隊員,說:“親愛的,如果我們逃不出去,到了天堂,一定要保持聯系。”
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刻,一句幽默的言語變成了化解恐懼的武器,讓籠罩著生命的陰霾瞬間煙消云散。
在汶川地震的救援過程中,有一個被困在廢墟中80個小時的高中男孩,竟然主動安慰焦急的救援人員:“叔叔,別著急,如果我能活著出來,你們就要給我買可樂喝。 ”救援人員一聽就笑了,所以也就沉穩了很多。
一句玩笑般地調侃,讓救援現場中各種悲痛、緊張的氣氛頓時緩和了下來。
對于人生中的窘境、突如其來的災難,甚至生命受到威脅時,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能夠用豁達、從容、樂觀的態度來藐視這一切,而這種人生態度有著一個鮮明的標識——幽默感。
人類學家海倫•菲舍爾說:“幽默的人能緩解糟糕的形式帶來的種種沉重,減輕人們的應激反應,從而渡過難關。”
幽默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情操。它可以淡化人的消極情緒,消除沮喪與痛苦。具有幽默感的人,生活充滿情趣,許多看來令人痛苦煩惱之事,他們卻應付得輕松自如。
幽默也是一個敏銳的心靈在精神飽滿、神情洋溢時的自然流露。善用幽默的人不僅受人喜愛,還能獲得別人更多的支持和幫助。用幽默來處理人際關系與矛盾,也會使人感到和諧愉快,相融友好。
幽默有很多種,其中之一,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所給出的定義——幽默,起源于不太認真的看待自己。
只有不太把自己當回事的時候,才會產生幽默感,否則很難有幽默感。不太把自己當回事,并不意味著妄自菲薄或嘩眾取寵,而是從內心認為自己的權威不是絕對的,或者并不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是一種基于自尊的謙和。
英國首相威爾遜,在一次演講時,一個反對派突然站起來高喊:“垃圾!狗屎!”
全場沸然,一片騷亂,工作人員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然而,威爾遜卻不慌不忙地說:“這位先生,請稍安勿躁,我馬上就會講到你所提出的有關環保的問題。”
現場頓時掌聲雷動。
關鍵時刻的幽默,化腐朽為神奇,不僅扭轉了局勢,更贏得了人心。如果威爾遜過于看重自己的權威,勢必視其為嚴重的冒犯,也許就會使現場陷入到更加尷尬的境地。
中國作家王蒙說:“幽默是一種對生活的主動。”
一個很被動的人是沒辦法幽默的。在一些環境下,通常人都是順向的思維,被動地接受某種態勢的操縱,而幽默的人并不是這樣,他們喜歡且善于把握生活的主動權,經常在思維上完成對常規態勢的逆襲,并以一種主動的方式來解構和重新定義眼前的場景。
《魯豫有約》有一期節目,魯豫采訪黃渤。
魯豫隨意問了一個很刁鉆的問題:“現在覺得自己特別火了吧?”
這話不好接,說“是”吧,太狂;說“不是”,太裝。
黃渤說:“都能坐在這兒跟魯豫聊天了,能不火嗎?”
以別人的名譽肯定自己,不卑不亢,滴水不漏。
有一年金馬獎頒獎典禮,黃渤是頒獎嘉賓。
在此之前,他已經主持過一屆金馬獎,參與過幾屆,算是熟臉孔了。
那天,他的禮服有些像睡衣。
和他搭檔的女嘉賓問他:“你怎么穿個睡衣就來出席頒獎禮?你看梁朝偉、劉德華……他們都穿得很隆重的。”
他立馬調侃說:“對對對,因為他們是客人嘛,客人到別人家里,當然要隆重了。你五年沒來金馬獎,我這五年一直都在這里,已經把金馬獎當成自己的家。回到家里應該穿什么,當然要舒適一點……”
明星們為黃渤的機智而鼓掌。
有的時候,適時幽默,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即指出錯誤,又不傷及對方自尊:
有個小學生在該交作業的時候交不出作業來。
老師問他你為什么沒有做家庭作業?
他說,我昨天晚上看足球比賽,結果就忘了做作業。
老師問:“原來是這樣。你看完是誰贏了,誰輸了?”
他說,我特別傷心,因為我支持的那個球隊輸了。
老師就問,他們到底為什么輸了呢?
小朋友想了半天,搖搖頭,問老師,你認為他們為什么輸了呢?
老師說,也許是他們頭一天晚上看足球比賽看得太晚了吧。
一名心理學對自己成年的女兒說,如果可以,盡量不要和沒有幽默感的人交往。因為那意味著封閉、麻木、貧乏、和缺乏生命的能量。
李嘉誠甚至將幽默等同于成功:“所謂成功,并不是看你有多聰明,也不是要你出賣自己,而是看你能否笑著渡過難關。”
但是也要認清,幽默不能沒底線、沒原則、沒教養。真正的幽默包含了智慧、尊重、寬容、謙卑等諸多美德。不要單純為了追求表面上的詼諧而搬用各種段子、套用各種模式,這樣反而讓人覺得淺薄。莎士比亞說:“幽默和風趣是智慧的閃現。”
幽默常來自廣闊的學識、深度的思考、和豐富的閱歷。但最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積極、樂觀、包容的心態。記得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活著的時候開心點,因為你要死很久。”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