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差不多就是這個時間,我在店里吃飯,順手翻了翻城市DM,無意看到有片果園轉讓。
我急忙把電話打過去,問賣了沒?
沒賣!
暗喜!
我心中一直都有果園夢,把果園四周用柵欄圍起,在果園里蓋個很精致的小別墅,甚至不用蓋,直接買個木屋別墅即可,在果園里散養幾條狗……
約見,果園的主人是縣里的一個領導,曾經分管過農業,這片果園是10年前村里書記送他的,一直是他父親在管理,現在父親病了,管不了了,想賣,果園每年可以產生4~5萬元的收益,種的櫻桃,一共6畝地,他要價20萬,包括三間瓦房。
實地一看,沒了興趣。
圍墻也丑,果樹也丑,屋子更丑,他要價為什么高?
第一、果樹本身是贏利的。
第二、有三間房子。
而這兩者恰好是我不需要的,其實我需要的只是一塊地,我自己去重新規劃,我可以把非洲莊園的設計理念引進過來,做成一件藝術品,什么是藝術品?
生活在自然環境里的、舒適的、衛生的、冬暖夏涼的房子。
房子設計、裝修應該達到都市別墅的標準。
而他的三間破瓦房,我看到就想給推倒,但是他卻拿著當個寶,因為現在想在耕地上建個房子幾乎是不可能了,還沒等你蓋完,城建上就過來給你推倒了,他蓋的早,占了這個便宜。
買賣沒成,倒成了朋友,我談了自己的經營理念,我說的很明白,我沒指望這玩意賺錢,我就是想買個玩具,所以我能承受的價格是10萬以內,他也懂我的意思了,跟我講,這種理念在澳洲很流行。
你去過澳洲?
他英語非常好,本地企業曾經組團去考察澳洲鐵礦,他做的翻譯,說起來也是十年前的事了。
我說,我在澳洲待過。
關于澳洲話題,我們聊了半天,更巧的是她女兒本科是在曲師讀的,碩士是在悉尼大學讀的,現在回國參加工作了,就在本地,具體哪個單位就不說了,省得你們對號入座。
我說,那她應該喊我師哥。
我拿出手機,翻出一大堆悉尼大學的照片給他看,我前幾天剛去過一次。
悉尼大學美嗎?
可以秒殺國內任一公園!
去年我帶隊去參觀悉尼大學,隊友們的聲音出奇一致:終于知道為什么官員、企業家要送孩子出來讀書了,的確不一樣……
官員、企業家,為什么有這個意識?比我們早了一代人覺醒?
因為,他們出去過,見過,比較過!
回國的飛機上,我采訪了大家:你愿意送孩子出國留學嗎?
答案高度一致:必須的!
后來,領導又打過幾次電話給我,其實他還是想賣給我,為什么?
因為,對他這個果園感興趣的人有兩類,一類是玩家,類似我這種,但是玩家能出的價錢普遍在5萬元以內,而我能出到10萬。二類是農民,他們純粹是為了賺那幾萬元的果實錢,他們更出不了高價,5萬已經封頂了。
他的意思是他降點,我加點,看看能不能行?
當時,我已經對果園降溫了,沒興趣了,主要是家人反對,我爹是堅決不同意,我大姐跟我一樣,也有果園情懷,她還付之于行動了,自己搞了幾十畝果園,養了無數雞,無數鵝,關鍵是還貸了不少款。
我爹上愁,他又管不了,干脆不管了。
但是,我爹能管了我,堅決阻攔。
我姐的果園賺錢嗎?理論上每天能賺個三四百,因為養的是生態蛋雞,就是你們在商場里看到的“山雞蛋”,就這玩意,我送給球友的雞蛋都是這么來的。
賺錢是賺錢,就是太累了。
而且太臭……
也不是說我降溫了,而是理性了,理性的原因是我對“果園”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期間我勾搭了一個女球友,她在相關部門工作,我就委托她幫我弄塊地,我自己搗鼓搗鼓。
偶爾,她下鄉檢查也會喊上我,讓我當司機,我什么都不說,也不問,只是默默地在旁邊聽。
一來二去,我慢慢摸清了果園的套路。
本地果園有幾種玩法。
有一手資源的,會在城市周邊拿,例如東一環外,東二環內,提前知道了規劃布局,提前3~5年下手,等待賠償。
這種資源咱沒有,玩不了,而且即便玩得了,也賺不了多少錢,搞個十萬八萬的很難,因為知道信息的不止你一個人,總有人會走漏風聲,承包價格自然水漲船高,你想獨吞一手信息?
概率幾乎為0!
還有一些是做農業旅游的,例如采摘,沂南那邊做了一家,叫:馬泉生態園,前期投資3個多億,咱能搞得了嗎?
搞不了!
上次認識了濟寧嘉祥一個大哥,他做的是無花果,他投資不到100萬,據說每年光采摘就能賺150萬,不過對于他的話,我是打了一個“問號”,是真賺錢還是假賺錢?無從考證!
還有一些是純粹的果農,這個比例是最大的。
還有一些就是跟我一樣,只是單純有果園情懷的人,以城里人為主,例如醫院的,政府的,銀行的,一搞一大片,最終呢?
基本上都黃了。
理想主義遇到了現實主義,撞得鼻青臉腫。
這是為什么呢?
女球友告訴我,要想經營好一片果園,必須是全身心的投入,甚至365天每天都要蹲在果園里,要熟悉每一棵樹……
那哪可能呢?
想想覺得挺好的,有片屬于自己的土地,里面種著自己喜歡的花草樹木,周末帶著孩子去果園里轉轉,多么幸福的事?
可是,咱又不想付出精力,只想做甩手掌柜。
靠水果能不能賺錢?
別看微商上賣水果越來越火,高端水果店越來越火,但是果農收入越來越低,因為大家會一窩蜂的復制,現在去煙臺看看,到處都是蘋果樹,恨不得把整個煙臺都變成蘋果園,供大于求是必然的,產能過剩。
算了,咱別折騰了,搞不了。
后來,我就問自己,為什么想搞果園?為了賺錢?不是!為了充實?不是!可能就是滿足自己的地主欲?看,這一片果園是我的……
人,很容易為情懷沖動,后來我越了解越多,我發現很多老領導都有自己的果園,他們退休了為什么會選擇種果園呢?因為他們都屬于農二代,骨子里還是有土地情結的,想有片屬于自己的土地,回歸自然,僅此而已。
我也是農二代。
迷上羽毛球后,我又想開個球館,專程去附近城市考察了現代化球館,投資一個球館約100萬,差不多5年就能回本,這是老板娘告訴我的,不過我們本地球館的館長告訴我,一個球館一年賺3萬元很難,他們倆誰說的是對的?
都是對的!
我想開一家,我可以選擇眾籌的模式,每人出1萬元,一家球館就開起來了,我堅信可以眾籌到,眾籌不到也無妨,我可以補上。
純粹是為了情懷,就是喜歡羽毛球,賺不賺錢無所謂,甚至我能接受賠錢,當然羽毛球館也賠不了錢,賣水賣裝備足夠人員工資了,會員卡足夠支付水電費了,還有啥成本?
貌似我做事都只是想想,沒有具體的行動。
后來,我對羽毛球圈子有了全新的認識,我覺得這里面關系錯綜復雜,而且有幫有派,非我這種新人所能駕馭的,縱然我能把球館開起來,也會涉及到站隊問題,有人一句話就能讓我把球館立刻關閉……
算了,別去惹麻煩。
最關鍵的一點,我覺得他們開球館太累了,一天到晚都要靠上去,時間成本太高了,雖然能認識不少人,但是認識人又有什么用呢?我認識你你又不給我發工資。
我總是習慣性的問身邊小伙伴們一句話:你心疼時間不?
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靜下心來梳理一下自己,梳理的前提是你要想明白,生命不是由肉體組成的,而是由時間組成的,我們需要分析我們的時間組成,哪些是重復的,哪些是機械的,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哪些是不可代替的,哪些是可以代替的,把自己完全的解放出來,把精力用到刀刃上。
大家用過電腦的“磁盤整理”這個功能沒?
性質差不多。
就是壓縮掉無效時間。
前些日子,我發了一張王健林的日程表,你看,他的時間規劃是按小時進行的,非常的嚴格,使每一段時間都是高度有效的,他的時間里沒有做家務,沒有灌煤氣,沒有去保養車子……
為什么?
這些都是可以替代的,他只做不可替代的。
一個企業家,什么事是不可替代的?
第一、學習。
第二、會見。
第三、思考。
第四、決定。
第五、健身。
第六、愛愛。
這些是需要他親自做的,不能被壓縮的,除此之外,都是可以被替代的,有時我看到出租車司機都心疼,一天到晚就坐在車上,他其實是在坐牢,被困在了車上。
我們可能會說,王健林真累,每天跟騾子似的團團轉,但是我們有沒有反過來想,也許他很幸福呢?因為他在為自己做事,做著自己想做的事,燃燒著自己。
人要不要賺錢?
若是問富人,這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話題,那還用問嗎?肯定需要,過去需要,現在需要,未來也需要,別說個人了,就是國家也在努力地賺錢,發展經濟嘛!
若是問窮人,那這個問題就值得討論了。
你有沒有發現,上班族特別喜歡討論這個話題,意思是,你看吧,你們賺到了錢是不錯,一方面你們是利欲熏心,出賣了自己的良心,一方面你們完全沒了生活,沒時間陪伴家人。
意思是,你別看我們賺錢少,但是我們生活得很幸福,我們活得很滋潤,哪像你們,活在了錢眼里。
上次,有個女生跟牛哥也探討了這個話題,辯論得很激烈,牛哥說,年輕人就一項任務,好好賺錢,其它的什么都別想。
有時我就在想,這個問題需要爭論嗎?
還真會引發大爭論。我再問一個問題,女人要不要打扮?
前幾年,我們自駕去沙坡頭,回程的路上,有個大姐跟我辯論了一路,她認為女人只要內在美就行了,沒必要在意外表,她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企業家的腰帶用了10年……
大姐是城鄉結合部的,她跟我講,當地有錢人都在城鄉結合部,寶馬奔馳根本不稀罕。
這也是南北文化的差異。
我就拿山東來舉例,在山東,“商人”是貶義詞,若是不信可以隨意問個山東人,在山東,若是提起一個同學品質不好,一般就說,他呀,就是個商人。意思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未必跟大家談感情。
還有,就是我前些日子也寫過,山東女人是不喜歡打扮的,追求素顏美,又是畫眉毛,又是抹口紅,會被亂猜想的,這娘們不會是XX吧?
當然,現在都好一些了,大家變得包容了,80后、90后也普遍接受化妝了。
我覺得,寫文章必須要有現代性,不要總是盯著過去,看咱的電視劇就知道了,越拍越古老,古裝劇是主流,很少有談未來的,而美國呢?很少談過去。
他們比我們具有現代性。
我們喜歡念舊。
例如,我們去牧民家,想去體驗帳篷,進去一看,有空調,堅決不住了,為什么?
不純粹!
咱要求的是什么?
一切都是原始的,牧民你放羊就只能騎馬,不能騎摩托車。
而牧民也郁悶了,馬跑的再快能有摩托車快嗎?馬體力再好有摩托車跑的遠嗎?而且摩托車更舒服,為什么不騎摩托車呢?
咱不允許他騎,感覺騎了就不倫不類了。
倘若他們有了手機你是不是更接受不了?
倘若他們有了汽車呢?
所以,每個游客去了大草原都喜歡說一句話:不正宗!
什么叫正宗?
他們過著原始人的生活才正宗?
是什么侵蝕了他們?
現代性!
在馬與摩托車之間他們選擇了摩托車,若是讓他們在摩托車與汽車之間做出選擇呢?
肯定選擇汽車!
我們以為牧民不是人,他們只是喜歡馬,喜歡草原。
其實,他們也是人,我們喜歡的,他們都喜歡,我們喜歡范冰冰,他們也喜歡,我們喜歡蘋果手機,他們也喜歡。
以前我身邊就有一個女生,從新西蘭留學回來的,她爸爸是牧民,有個很大的牧場,她媽媽是后來嫁給了一個叔叔,這個叔叔是在內蒙古開礦的,她用的幾乎全是奢侈品,她的那圈朋友差不多都是如此,使我對牧民有了全新的認識。
現代性是個什么玩意?
它跑在所有人的前面,所有人最終都會跑向它的,只是有人覺悟的早,有人覺悟的晚,我問你個問題,穆斯林的那些女人,她們會使用LV嗎?會穿名牌內衣嗎?
會!
LV店里,經常遇到她們。
沒有人能抵抗住“現代性”,有人一直也在試圖阻擋,例如學國學,練書法,搞中醫,弄推拿……
現代性會碾壓它們的。
不要遺憾,不要哭泣,因為會有更好的東西取代他們,就如同計算器取代了算盤一樣,你別覺得算盤委屈,沒辦法,誰讓你太復雜呢?
現代醫學理論真的不如中醫?
現代哲學真的不如易經?
現代旅行家不如徐霞客?
現代散打不如少林絕學?
我相信柳海龍一拳能把釋永信打廢……
現代性,說起來很簡單,有現代性的人很少很少,沈浩波曾經講過,中國作家缺的就是現代性。
這句話對我啟發特別大。
那天,我做了一個問卷調查:你認為中國有人能跑過劉翔嗎?
當時,劉翔剛拿了110米欄的冠軍,還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結果是什么?
多數人都相信,有人能跑過劉翔,甚至有人說,他們村就有一個。
倘若我問:有沒有人能打過柳海龍?
肯定更有了,例如你們的太極拳、螳螂拳的掌門人等等。
談這些我是要挨罵的,算了,不說了,其實我要表達的意思是,要朝前看,看看趨勢在哪里?
前幾天,我去北極村,又到了我們曾經住的酒店,我想起了當年的那群隊友,當時是兩群隊友組合在一起的,一群是做互聯網的,一群是做實業的,做互聯網的是想跟做實業的人學習的,但是人家不搭理咱,做實業的呢?瞧不上做互聯網的。
有一個人瞧上了,誰呀?
蟬禪。
做實業的那群全是做通訊的,山東通訊協會的,要么是三星總代,要么是聯想總代,每個人的盤子都過億或近億,蟬禪也是賣手機的,他跟他們幾個是結拜兄弟。
這么多年過去了,再回頭看呢?
如今,他們多數處于虧損狀態,蟬禪描述他們就是冬天穿著濕棉襖,穿著難受,又不能脫。
蟬禪是唯一一個轉型成功的,死里逃生。
蟬禪比他們有現代性的眼光,不念舊,朝前看,他們那群人還在做手機嗎?不完全是,有的進軍了物流行業,有的進軍了農業。
因為,他們的經驗全是過去式的,還是想進入傳統行業。
結果,寸步難行。
這個時代,你的經驗適合昨天未必適用于今天。
所以,要跟引領現代性的90后在一起,甚至是00后,而不是總是跟老頭們混在一起,一代肯定比一代強。
我這邊有個陸巡車友,他承包了1000多畝山地,最初他只是搞了50畝,后來被鄉政府忽悠了,越搞越大,開始當實業投資了,他資金也越來越緊張,后來干脆自己成立了一個借貸公司,其實就是為了給自己周轉資金。
他找我干什么?
讓我幫著賣櫻桃。
我哪能賣得了這玩意?
他為什么會進軍果園?
第一、情懷。
第二、經驗。
他總認為自己是農村長大的,搞農業還是有先天性經驗的,沒想到被套住了,農業沒有想象的那么好干,關鍵是已經投資這么大了,退也退不了,也不可能有人中途會接手。
我們剛認識時,我有個資源,想喊他一起做,他拒絕了我。
我的資源是什么?
德國進口啤酒,我有個讀者在那邊留學,她主要做的業務就是從德國進口啤酒到山東,德國啤酒具有兩個特點:好喝、便宜。
進口啤酒比國內啤酒還便宜。
她在淄博做的試點,一年30萬利潤很輕松,但是她還要回德國照顧孩子,因為她嫁到德國了,我的意思是若是喊幾個朋友一起做,完全可以把整個山東覆蓋。
這樣的生意不是很好嗎?
我硬是沒說服他,理由很簡單,他認為山東人太保守,不可能喝進口啤酒,山東這邊要么是青島啤酒,要么是銀麥啤酒,外來啤酒根本進不來,包括酒吧里也很少有進口啤酒。
他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
我自己干?
我也干不了,也沒興趣,算了,我也別折騰了,其實我總是能捕捉到類似的信息,因為大家總喜歡找我分析,分析的玩意多是新玩意,自然我會獲取一手信息。
后來,我又捕捉到了加拿大冰酒。
當時,我又喊人做,不準備做線下,只做線上,為什么我堅信這個酒有市場呢?因為我們自己家就喝這個酒,真的好喝,我媳婦招待朋友也喜歡帶這個酒,酒瓶子漂亮,而且酒甜甜的。
我忽悠群上的朋友去賣這個酒。
貌似沒人相信,畢竟一瓶賣300元以上,幾口就喝了,真的會有人買嗎?
我就忽悠米姐。
她還是比較相信我的,結果,她賣的很好,回頭率非常高。
這時,我又忽悠他們做聚劃算,一次做了3000瓶,一瓶利潤150元,除掉成本,一場聚劃算輕松做30萬的利潤。
而且可以連續上。
后來,這酒就在淘寶上泛濫了。
這兩次經歷使我對紅酒市場有了全新的認識,紅酒值得做嗎?
絕對值得做。
但是有兩點是最關鍵的:
第一、選酒人必須專業,能選出適合中國人味蕾的酒,酒與酒差距太大了,我記得去法國南部時,我們在一個小鎮上買酒,他們本地人一般就喝3~5歐的酒,我買了一瓶很貴的,15歐,超級好喝,當時我就在想,要是把這個酒帶回國,絕對好賣,我們喝酒真的是干喝,就是每個人拿個杯子喝,一邊聊天一邊喝。
我特意百度了一下,淘寶了一下,沒有人賣過這個酒,我只帶回來了兩瓶。
第二、貨源要半壟斷,就是說,我們賣的品牌,不應該在淘寶出現同款,一旦出現很快就進入了價格戰,誰都賺不到錢,例如400元的冰酒,有人就掛160元,拿貨價是150元,別人怎么賣?
但是,我不認可零售,我覺得若是以零售為主,太被動了,而是要做倉儲式批發,倉儲式批發就需要占領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全網第一的那個也是我讀者,是我忽悠她做的,價格也蠻貴的,一個月走1萬多支,米姐賣的酒就是從她那里批發的。
那家伙一年的利潤100多萬。
她就是從港口拿酒,然后在阿里巴巴上批發。
為什么生意做的這么好?
幾乎全是回頭客,酒店進酒也喜歡找阿里巴巴。
紅酒團購主要有三類:
第一、私人藏酒,例如自己搞了個酒柜,想買上200瓶酒放上去,要不同分類的,我家就做了一個。
第二、宴會用酒,例如我要結婚了,我要批發100箱酒。
第三、單位福利,例如單位要拜訪一下客戶,準備一些進口紅酒。
我一直在想,要是有人能用麥德龍的方式來做紅酒,肯定有市場,只批發,不零售,當然若是有會員卡,也可以零售,主要靠走量,核心競爭力就是懂酒,根據別人的需求,你能給推薦酒。
酒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我認為紅酒在縣城就很有潛力,倘若有人能給我供貨,我在我們縣城也能做起來。
為什么紅酒市場給人很亂的感覺?
第一、太暴利。
第二、不專業。
要想把紅酒市場做開,必須要解決這兩個問題,線上的紅酒商場已經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但是他們以零售為主,無法抓住團購客戶。
我呢,跟別人不一樣,別人都是太忙,而我是太閑,光學習,光思考也不行,缺少社會經歷,那么就會脫離生活,我寫出的文章就會太飄,例如我會問上班的朋友:你們每天上班不是浪費生命嗎?
這句話仔細一想有道理,再仔細一想沒道理,對于所有人而言,我們大部分時間其實都是用來“生存”的。
例如我寫文章也是為了混口飯吃。
當然,我會講的很高大上,例如我熱愛寫作,不寫我難受,真沒人關注我了,我也就不寫了。
情懷這玩意,就適合在腦子里想想,你真的為之而跑到深山老林里,那是真傻了,騎慣了摩托車再去騎馬,怎么騎都不舒服。
馬跑的快嗎?
狗跑的快嗎?
草原里的狗多猛?跟狼一樣奔跑,看著真快,我開車它追我,我看了一下時速表,30公里/小時而已。
倘若我稍微加一點油門呢?
它就追不上了。
不是說靈緹犬的巡航速度能到60嗎?
童話里都是騙人的,這個你也信?還說邊境牧羊犬的智商相當于六七歲的小孩,我兒子就這么大,你說狗有他現在的智商,你打死我,我也不信。
繼續說紅酒,無巧不成書,那天我去參加趙老師的簽售會,遇到了一個女神,非常有氣質,一看就是學過舞蹈或練過瑜伽,是趙老師家的親戚,做紅酒的。
做了一個紅酒品牌,叫:one wine,有篇新聞里有店里的一些照片:《One wine只為懂他的人而等待》。
我就悄悄地觀察她的模式,基本上類似麥德龍的做法,倉儲式做酒,以批發為主,零售為輔。
觀察了差不多半年,我覺得這個模式是比較靠譜的,我應該在我們本地開一家,我有我的優勢,我肯定能賣掉,為什么?
我在本地有龐大的讀者資源。
只是我還確定不了一點,是她創建的模式,還是她加盟的。
若是加盟的,我就不會做。
若是她自己的,我會考慮,為什么?
因為,她能賺錢,我就能賺錢,她的模式是新穎的,管理是新穎的,裝修是新穎的,我可以全盤借鑒過來,我需要的只是她的精選+貨源+品牌。
最關鍵的一點,倘若我的店也能賺錢,那么我對她的事業是有絕對的推動,因為我可以瞬間幫她推廣幾十家甚至幾百家。
紅酒肯定是趨勢,為什么?
中國白酒因為口感問題,遲早會被80后、90后拋棄,你們聚會現在喝白酒嗎?
最近,我采訪了幾個本地的球友,談到了做生意,我覺得他們又給了我新的啟發,傳統意義上,我們喜歡把一個行業做深,然后縱深全國,但是他們卻提出了另外一個觀點,為什么不在一個縣城布局N份產業呢?例如你看準了快遞行業,前幾年拿下快遞的代理權,你看好了連鎖酒店,那么在本地做連鎖酒店,你看好了什么品牌,就把什么品牌引進到本地,仿佛你是這里的國王……
這個理念,高!
使我想起了漠河的那個妹子,她家代理了N個裝修品牌,幾乎是當地裝修行業的半壁江山。
縱與橫的布局問題。
都對!
我們辛苦琢磨透的事,恍然大悟的同時才發現,這事,別人早就這么干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