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有三大愛好:抽煙打球買單。
2006年,剛開始北漂時,同學們的工資都在溫飽線以下,每次聚會都是AA制。沒過幾年,我就發達了——月薪過萬。
再聚會時,我開始搶著買單。有時候剛點完菜,我就沖到前臺去買單,有同學跑過來搶,我就揮舞著錢包沖他嚷:信不信我拿錢砸你?
再后來,同學里就涌現出一大批不讓他買單,他心里就不痛快的人,比如張發財,劉大錢等等。
2010年前后,我在同學中確立了一條聚餐標準:不讓公務員買單。
這條標準遭到了體制內同學的一致反對,他們說我在歧視公務員。于是,展開了一場“公務員該不該買單”的大討論。
最后我做了總結陳詞:誰也別裝,你們就是工資低。同學們在一起,就應該誰有錢吃誰。你們這些公務員,踏踏實實為人民服務就好。如果你們能拿高工資,能簽字買單,能天天請大家吃香的喝辣的,我們反而就得擔心啦。
這條規矩在我的強勢推動下,執行了幾年。到現在,再也沒有人關注誰買單的問題了,因為大家都忙著工作,忙著養娃,聚會成了可遇不可求的事。
2
有位女同學,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在北京做公務員。我月薪5000的時候,她月薪7000(不是很準確哦,我記不大清楚了,大概是這個數,大家別較勁);我月薪8000的時候,她月薪7000;我月薪兩萬的時候,她還是月薪7000,我開始談年薪的時候,這位同學興奮地說:我也漲工資啦。
我問:漲了多少?
她說:漲了500塊錢車補。
我說,看來以后同學聚餐,得再加一條規矩:打車費得讓買單的同學給你報了。
有位男同學叫李周到,在某省某鎮做基層公務員,每年都來北京幾趟,每次都不和我見面。只在火車開動的時候發條短信:兄弟,我來北京啦!這次是公務,沒時間見,下次來一定找你聚聚。
后來,又收到這樣的短信,我就打電話過去質問他:你公務個屁呀,裝得跟你有多忙似得,一個小科員別整得跟個大領導一樣。
再后來,李周到發短信我就不回了。我心想,既然不見,就別告訴我你來北京了!
2015年某天,李周到打電話給我:兄弟,我在北京西站呢,你能不能過來一趟,咱倆見個面。
雖然我忙得焦頭爛額,但還是去了,畢竟快十年沒見了。北京西站北廣場,李周到蹲在馬路牙子上抽煙,旁邊蹲著一個衣衫襤褸的倔老頭。
我說,又接訪來啦?
他說,我來北京,還能干啥?一天沒吃飯了,你先去給我買點吃的。
我去肯德基買了一份全家桶。李周到和倔老頭在馬路牙子上吃起來。
我問他:為啥不吃飯?
他說:哪敢吃飯!一眨眼老頭就跑了。
我問:老頭因為啥上訪?
李周到說:老頭的兒子前些年和鄰居打架,被人捅死了。對方是未成年人,還有自首情節,法院判了有期徒刑。
我說,法院判得沒毛病呀,有啥可鬧的?李周到說,老頭聽不進去,他認為殺人就得償命。已經鬧了五年,每年都得跟著他來幾回北京。
我說,人找到了,拉上火車不就完了嗎?
李周到說,老頭勁大著呢,我一個人拉不動。再說了,也不能拉,越拉他越不肯走。
我說,那咋辦?你就跟他這么耗著?
李周到一臉無奈地說,還能咋辦,就這么耗著唄,啥時候老頭良心發現,心一軟,也就跟我回去了。
果然,第二天晚上,老頭心一軟,給李周到下了指令:你去買票去吧,咱回。
李周到同學現在已經做了科長,但頭發已經掉光,身體也開始發福,每天在朋友圈里發一些國家政策,偶爾給我發條消息,要么是吐槽工資太低,要么是感嘆工作太忙。
3
我還有個同學叫王大海,也在某省某縣做公務員。經常在朋友圈里發些工作內容。昨天在某村修路,今天又給村里裝了幾臺健身器械,明天又要去某村開扶貧大會。
王大海在我的朋友圈里特別扎眼,因為我朋友圈里的內容大多數是這樣的:“某某高峰論壇現場”,“某某高端沙龍現場”,配圖是酷炫舞臺,精致茶歇;或者是“午夜自虐“,“到底要不要吃下去呢?”,配圖是日本料理,麻辣龍蝦。
每次看完王大海朋友圈,我都會默默點贊。偶爾和王大海在微信上聊幾句,他總是揄揶我:你們這些京城富豪啥時候來我們小地方看看?
我不知道怎么回他,但在心里,我一直想說,兄弟,我很敬佩你。
我也曾在基層做過公務員,也喜歡行走在田埂上的感覺,喜歡為老百姓排憂解難的充實。但無奈家貧缺錢,我堅持不下去,做了逃兵。
同學群里,經常能看到某某同學升官的消息。同學進步固然可喜,但總覺得那些升官消息沒有王大海朋友圈里的這些圖片,來得踏實,來得感人。
我還有個同學,算了,留著以后再寫……
4
2015年,我和兩位同學一起,在母校成立了個基金會,希望能為師弟師妹們做點事。晚上聚餐,老師們感謝我們回饋母校,幾位來作陪的師兄也不吝溢美之詞。
后來,我端起茶杯說了幾句話:畢業十年,如果說我們這些體制外的同學還有點成就的話,最大的成就也只是養家糊口,為家人做了點貢獻。于社會于國家,我們幾乎是啥都沒干。
倒是在座的公務員同學,你們牢記母校重托,沒丟了自己專業,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為國家為老百姓做了不少事,你們才是真正為母校爭光的人!
大家以為我是謙虛,實際上,這是我的肺腑之言。我一直都認為,那些買不起別墅,開不起豪車,連出國旅游的權利都沒有的公務員同學,他們才是最值得我們尊敬的人。
你可以說他們在乎的是名,也可以說他們追求安逸,保守中庸;但無論怎么說,你都不得不承認,他們中的大多數的確是拿著極低的工資在默默奉獻;他們或圓滑世故,或趨炎附勢,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確為老百姓做了不少事。
前些年,我在網上寫文章,時常金剛怒目,針砭時弊。這些年,我的文字趨于平和,有讀者說,張先生你變了,沒有了當年激情和犀利。
我確實是變了,但這種轉變不是因為我喝過幾碗雞湯,看過幾本書,而是因為我經過一些事,見過一些人,認識了一個更復雜更具體的中國。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