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職場的我們可能會有很多的不懂,那么對于職場中的很多事情我們還是要知道的,那么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這篇文章吧,也希望大家能在職場里面快速的成長起來。
外甥下半年大四,接下去一年都可以去公司實習。遠在外地的姐姐特地交待我,要跟小朋友聊聊,說說職場上的事,指導一下。
雖然自己早不是職場新人,但面對后輩也從不會以自己老資格自居,尤其是現在知識更新迭代這么快的時代。所以并不是想擺老資格來教訓人,而且這些年看過很多剛入職場的年輕人,表現的非常優秀。
前段時間面試了一位女孩,剛開始看到簡歷時,她的薪資要求遠高于同齡應聘者??戳怂捻椖?a href="http://www.cdkhsjzp.com/huati/jingl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經歷,崗位匹配度很高,就約見了。這位女孩是95年,畢業工作了一年。大三開始實習,大四就已經是獨立承擔某崗位職能,畢業后帶著一個小團隊在公司總部之外的某個城市獨立開展業務。
聽她介紹獨立運營這項業務的復盤,從為什么和總部模式有所差異的項目定位,以及運營各流程優化的細節數據分析。我覺得她已經具備了新項目運營經理所需的專業能力和素質。
真正打動我的,是在她身上看到了成長的潛力,從實習開始這個一兩年時間里,如何從理論轉化為實踐到歸納出自己的產品模型、漏斗模型等等,我覺得這個女孩最重要是強大的學習吸收能力,快速建立了屬于她自己對產品和運營邏輯的方法論。
在這一點上,很多工作過五年十年的人有時競爭力還不如她工作一年的,因為她依然有巨大的成長空間,而很多人只是靠著最初的半年一載積累的工作經驗在重復性勞動。能力是什么,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方法論是會對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并最終提出適用的原則。那些擁有五年十年工作經驗的人可能擁有很多方法,但是僅僅是針對熟悉領域,換一個行業或產品,能夠讓你快速進入角色發揮能力的是方法論。
最有安全感的不是你擁有多少錢,而是擁有隨時賺錢的能力。一個做過千萬億萬項目的人做失敗以后很大概率可以東山再起,再次做到千萬億萬,這就是因為掌握了方法論。
假如你是十年如一日在上班的,需要警醒了。有可能在你換下一份工作時,面試得到的評價會是,這個人雖然工作了十年,但是他的經驗就是在第一年積累的。公司為什么要請一個只有一年工作能力卻要給十年資歷薪水的人呢。
職場新人在持續學習吸收轉化能力和好奇心上是最旺盛的,當然僅有這些也是不夠的,因此,如果說要給職場新人建議的話,我希望至少要從這幾方面來努力。
第一:主動
主動融入。公司曾經入職了一位新人,這位新同事第一天來公司報到,因為部門經理當天出差,所以部門引導沒有人帶領他,同事們可能因為陌生或者忙的關系,沒有主動交流,第一天還沒下班,這位新同事就跟人事提出了離職,原因是因為感受不到同事的熱情。
這里面雖然部門負責人沒有做好銜接,但是據我所知,那個部門的同事都是性格比較溫和的人,就在于誰先開口說。如果我是新人,我會跟坐在旁邊的同事,主動打招呼,以及自我介紹??梢跃鸵恍┗A性問題請教老同事,也可以請一個同事把你介紹給其他同事。聊過幾個之后我相信,你已經邁出了融入的第一步。
主動招呼主動微笑,會有一種親和的力量,讓人無法抗拒。融入團隊,是職場的第一步。
主動學習。我們在讀書生涯當中,上什么課程,以及學習重點是什么,學校和老師都已經給你定好了框架,所以你不用去思考該學習什么,而是在框架內把該學的都學好學精。在這成長過程里,很多人逐漸丟失了一項技能,就是主動學習。這個主動學習不是學習態度,而是知道自己要去學什么。
很多人還是習慣于學校那種方式,坐等教學。一個同事來了兩個多月,有天提出來離職,理由是公司沒有安排人給她系統地做專業培訓,無法學到新知識。這聽上去沒什么不對,好像是合理的訴求。但是,從事這個崗位是因為你的資歷或能力合適。即使剛招聘進來不是最合適,也是因為公司看到了你的潛力。這個潛力來自于哪里,你的學習能力。
現在學習的資訊和教材渠道太多,如果你想要學習,到處都有各類課程和書籍文章。你完全可以系統地去學習你想要掌握的專業知識,然后在實踐中驗證。而公司里的前輩同事角色就是在你不懂或者沒把握時可以隨時咨詢。永遠不要期待保姆式教學。因為公司里沒有一個人有義務手把手培養你,除非你是體驗生活的少東家。
主動找活。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余,能夠多做的請多做。崗位職責不是在公司的文檔里也不在部門的崗位職責手冊上,而是自己做出來。有新任務時多領取,在這以后,只要有同類項的業務,自然會首先想到你。你做的越多,職場領域就越廣。
在職場里,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這個不可替代性可以有兩方面:一是你的專業不可替代;二是做一頭老黃牛。盡量做到第一點,但是做到第二點也不會差。多做吃虧的想法,最終會讓你吃虧到底。
第二:多問
不懂就問。如果不懂,要問。不能自己不知道不懂不會做,然后悶聲不響,最后布置工作的同事到點過來問你,你說不會做,這是職場大忌。
要問為什么。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多問一句為什么,為什么要做這件事。了解做這件事的目的,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更快效率的去完成。比如設計師或者文案策劃接到設計的需求,首先知道這個設計稿用在什么地方。使用場景的不同,設計的表現也是不同。比如,戶外廣告可能突出的是主圖和標題,不需要小文字。如果是線上廣告,你要考慮引導的文案及設計,讓用戶根據你設定的流程順暢地進行下去。
當你接到任務時,站在需求方來思考這個問題,而不是馬上去做,可以事半功倍。而了解了這個目的,你如果能夠提出比需求方更好的改進建議時,你的價值和專業會慢慢凸顯。多問一句為什么,就是執行者和管理者的差異。
最好的思考方式是任何時候站在你的上一級角度來考慮問題,這樣的你在機會來臨時才最有可能抓住。
第三:條理
工作有條理。工作安排上有計劃,需要借助一些工具類的APP,像我自己會使用蘋果自帶的IOS日歷,臨時性事務比較多時會用水滴清單。當然還有很多同類型的,像滴答清單,朝夕日歷。選擇合適自己的。
文檔有條理。當你工作積累的越多,文檔就會越來越多,這時需要你能快速尋找到某年某月創建的文檔或者某份資料。很多人會碰到一種情況是,當你下班忘記帶電腦或者偷懶不想帶電腦回家時,上司突然找你要某個文件,你是趕回公司呢還是跟上司說明天再給。其實都不用,現在很方便,各種云筆記,讓你隨時隨地可以下載轉發以及隨時修改。
推薦使用石墨文檔或者有道云,可以按照工作項目分類,也可以根據不同時間節點分類。更重要的是,當你是一個團隊協作時,比如一份文檔,當你從第一遍修改到N遍時,連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哪個是最后版本?,F在這些工具早已可以幫助你輕松實現。
記住,辦公軟件在現在職場里只是基礎,更要學會各種協作類工具,會讓你事半功倍。
學習有條理。我們面對的是信息爆炸時代,無數的信息和學習的資源,這時候,快速學習和吸收是一種重要的能力。看一本學習類的書籍或者干貨文章,需要自己進行結構性的整理。比如,我的習慣看完一篇文章或者書籍,會做思維導圖進行鞏固,把要點和步驟重新梳理一遍,一是便于自己再次翻閱,二是順著思路復盤。
這是看完某篇分享文章做的筆記,用XMIND軟件整理的,當然你也可以用其它的在線思維導圖或工具。
重要提醒,收藏文章不等于你的知識,就好比,你買了書不等于你擁有了知識。
以上工具應用推薦我并沒有收費,純屬自用推薦。如果產品方看到了,聯系我支付勞務費我也不會拒絕。
嫻熟地應用工具可以讓你脫穎而出。打個比方,如果你在某個會議上,領導劈里啪啦講了很多,你拿著一只筆一個本子記了很多,記到最后密密麻麻,領導只會覺得這個小伙子態度不錯。但是,如果你聽完之后做到這樣筆記:
你的上司會油然而生一種感覺就是,孺子可教可培。上面這個應用工具叫幕布,可以讓你快速厘清要點或思路,并把它呈現出來。
第四點 審美
這一點很多人不會理解,審美和工作能力有什么關系。我們社會正在轉型期,消費升級,產品早已不僅僅是滿足需求,而是要超出用戶的期待。你看現在有創意或者可以成為美的產品是不愁賣,而且產品定價或粘性都高。
無論是實際的產品還是互聯網的某項服務,都會涉及審美,審美的背后其實是品味。知道什么叫做美,這很重要。你的頁面設計、UI、海報、包裝、色彩、字體、大圖、造型、場景、單頁、卡片、禮物等等,都任何一項都會涉及到審美和品味,如果有這個,才能做出好產品。
怎樣提高審美。先去大量的看,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品味。然后才會知道什么樣才是難看的。
我認為今后最大的稀缺人才,就是具有高度審美和品味的產品經理。
第五點 同理心
同理心可以讓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事物,你可以不認同他的觀點,但是要理解他們看問題的角度。
當你和同事相處時,你需要同理心,這樣溝通起來比較順暢,能夠理解對方崗位職責所在,才能更好地提出你的需求,可以構建更好的人際關系。
當你在設計產品時,你需要站在用戶的角度,考量自己的產品是否滿足他們的需求,而是不是我有什么,然后怎樣能把它賣給你。更多是你需要什么,我可以做出怎樣的產品來滿足你。
當你在體驗流程時,設想自己是用戶,在哪一步體驗會卡殼不順暢,在哪一步會讓你有放棄的念頭。當你在看一個設計稿時,設想自己是第一次見到這個畫面的用戶,是否明白這個畫面要傳達的信息,給你的第一感受是怎樣。這樣思考過后,你就能夠提出修改意見。而不是簡單的LOGO放大再放大,標題顯目再顯目。
同理心是一種職業能力,它更是一種對體驗的敏感認知,這個體驗是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角度來看待產品或事物。職場新人如果擁有這個,將會是無往不利的。
以上五點,擁有任何一項,都可以讓你在公司立足,如果擁有三項以上,你在一兩年就可以成長為優秀的人見人愛的職場新人。
現在早已經不是排資論輩的年代,還有很多職場老人躺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經驗上。
我也時刻在提醒自己,要保持持續學習能力和好奇心。
希望你們也是,一起共勉。
熱門專題:- 评论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