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中說:“思考力是由思維體系的完整性、思維方式的完善性、思維的對象化能力三個方面決定的”。 其中,思維體系的完整性是由思維深度、思想高度、思維速度、思維廣度四個方面決定的;思維方式的完善性是由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的統(tǒng)一性程度決定的。那么,什么是思維的對象化能力呢?
所謂思維的對象化,也叫思維的對象化活動(創(chuàng)造活動)。思維的對象化能力通俗的講就是思維的實踐能力,是思維將主體性的欲求轉化為客體性存在的滿足過程,這種轉化能力就是思維的對象化能力。假如一個人擁有豐富的知識和超強的邏輯推理能力,但是不能把這種內(nèi)在的思維潛能轉化到特定的對象上,使之產(chǎn)生特定的作用和現(xiàn)實的價值,那么,這種潛能就不具有思維競爭力,也就是不具有思維的對象化能力。
那么,又如何增強思維的對象化能力呢?在此我特別強調(diào)兩點:一是思維的對象化方法;二是思維的對象化過程。關于思維的對象化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思考力三要素;關于思維的對象化過程,關鍵在于掌握由理論到技術再到藝術的升華過程。
我們必須清楚,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活動,思維的對象化能力是在特定的思維過程中或特定的思維對象上產(chǎn)生的一種作用力。在物理學上,力具有三個基本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事實上,思考力同樣離不開三個最基本的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首先,思考力取決于思考者掌握的關于思考對象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大小),如果沒有相關的知識和信息,就不可能產(chǎn)生相關的思考活動。在一般情況下,知識量和信息量越大思考就愈加具體、全面、完整,從而也就決定了思考的維度。其次,思考需要有一定的方向性,體現(xiàn)為目的性、方向性和一致性的價值統(tǒng)一。漫無目的地思考難以發(fā)揮強有力的思考力,常常會把思考引進死胡同,導致思路夭折和無果而終。目的性、方向性、一致性的價值統(tǒng)一決定著思考的角度和向度。第三,必須把思考集中在特定的對象上,并把握其中的關鍵點,這樣的思考就會勢如破竹。如果找不準思考的著力點,就會精力分散、思維紊亂、胡思亂想,出現(xiàn)東一榔頭西一棒的現(xiàn)象,思考就會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浮光掠影,無法深刻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思考在作用點上的集中性程度,決定著思考的力度和強度。
在實際運用的實踐過程中,關鍵在于用什么具體的方法把握思維過程中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為此,《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重點介紹了時空掃描——掌握了時空掃描,就能夠豐富關于思考對象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其次介紹了價值思維方法論——掌握了價值思維方法論,就能夠確立合理的目標和明確的方向;然后是制衡規(guī)律——掌握了制衡規(guī)律及其分析方法,就能夠找到事物之間的制約和制衡關系,進而準確把握思考的作用點,使思考集中在關鍵問題和關鍵環(huán)節(jié)上……
有讀者來信說:“ 曹教授,您的理論我非常贊同,讀您的《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有醍醐灌頂?shù)母杏X,請問,具體如何把理論轉化為實踐呢?”
我回信說:一種想法,如果能夠在邏輯上講得通,就能夠發(fā)展成為一套理論。而一種想法或者一套理論要轉化為實踐,不僅僅在于邏輯上的必然,還在于滿足實踐的現(xiàn)實條件,即不但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配置,也包括天時、地利、人和等外部環(huán)境。
理論屬于認識方式,它的奧妙在于“知”;實踐屬于把握方式,它的奧妙在于“力”。理論有理論的價值,因為它發(fā)現(xiàn)了一種邏輯和必然,也就是找到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但是理論價值不能替代實踐價值——正如方法不能代替行動。在實踐中,僅僅只有知識理論是不夠的,必須在理論的指導下掌握系統(tǒng)化的操作技術,并將操作技術轉化為過程控制。如果分不清理論、技術、操作三者之間的關系,或者把知識理論與操作技術混為一談,就會出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困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中總結了思維對象化過程的“三部曲”:
第一部:理論化——簡單的事物中往往隱藏著復雜的道理,復雜的道理往往借用了簡單的形式。在沒有進入實質(zhì)性的行動之前,把簡單的事情理論化有利于思考。通過理論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和系統(tǒng)化,甚至窮盡心智,登峰造極,其目的就是便于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使復雜的事情變得更加簡單。
第二部:技術化——如果思考不深刻,認識就膚淺,會導致頭腦簡單。如果行動不簡便,工作就繁瑣,會導致效率低下。能否將思考上的深刻和復雜轉化為行動上的簡便和效率,其關鍵在于找準著力點,然后根據(jù)著力點構建一套行為程序或運作流程。通過著力點,根據(jù)現(xiàn)實的相對性條件,把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技術,將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條理化、流程化、標準化,計量化。一旦進入實質(zhì)性的實施過程,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有利于行動。
第三部:藝術化——有位學友曾經(jīng)評價說:“受過文化診斷學思維訓練的人比較深刻,踏實厚道,善于成事”。其實,善于“做事”和善于“成事”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也是兩種不同的實踐藝術。相比較而言,善于“成事”的人更懂得實踐藝術,更需要建立一套分析、診斷、駕馭系統(tǒng)——它既是目標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組織(實施)有效性、資源配置科學性的結構統(tǒng)一,也是角度、力度、適度、量度關系的價值權衡。作為實踐的藝術升華,必須把握好操作的角度、力度和適度,在操作過程中將技術標準與主體的個性特征結合起來,在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的三維結構中,達到主客體關系的和諧統(tǒng)一。
由理論化、技術化、到藝術化,再由藝術化上升到更高的理論層次,由此構成了一個連續(xù)整體,形成了思維的對象化過程。其中,理論需要追求哲學高度,技術需要追求科學深度,操作需要追求藝術角度。理論是一門哲學,技術是一門科學,操作是一門藝術,能夠將它們?nèi)跁炌ǖ模褪俏幕\斷學要培養(yǎng)的思考力,也是思維對象化過程中必須掌握的思維方法。如果把握了思維的對象化方法(思考力三要素及其一系列思考方法)和思維的對象化過程(理論、技術、藝術三部曲),就能夠很輕松的掌握理論與實踐之間相互轉化的奧妙。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