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有兩個朋友問過我相似的兩個問題,小A說“我想要辭去現在不錯的職務,去到另一家公司基層尋找發展機會”,小B說“大學畢業后我想要放棄我的金融專業,去追尋多年的音樂夢想”。明明都是在決定前“該不該”的意見征詢,但是我很明確的給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答案。
我鼓勵了小A,卻勸小B多加考慮。我是覺得跳槽要比追尋夢想更靠譜嗎?其實也未必。只是我問了他們同樣的問題,然后給出了不同的反應。我說“倘若結局沒有你料想的那樣好,你會怎樣”,小A回答說“再不濟我也會學到些經驗吧,這也值得”,小B則表示“我不知道,但是我覺得我不試一下我一定會后悔,再說如果我成功了呢”。
所以你注意到區別了嗎?小A可以坦然的接受最壞的結果,而小B更加偏向于“如果”。
我始終覺得選擇本身很難有對錯,很多人以“后不后悔”來判斷對錯,我認為不盡然。我跳槽了我就不會后悔我放棄了原來穩定的職位了嗎?我堅守原地我就不會后悔當初沒有嘗試跳槽了嗎?我放棄音樂夢想我會后悔,可是當我的音樂不盡人意的時候我又會不會后悔當初我沒有從事金融呢?
所以你看,其實能用“后不后悔”來判斷對錯的選擇是很少的,現實的結果往往是無論你選擇了什么都會后悔,所以做出決定后你會不會抱怨就顯得有為重要。
人什么時候會抱怨呢?就是那些我們沒有預料到的后果出現的時候,就是生活的走向沒有像我們期待的那樣發生的時候,因此我鼓勵小A是因為他讓我看到了一種不抱怨的態度,而我勸阻小B是因為他有一種只想到了“如果”勇氣。
我給出兩種回答,因為他們都是我的朋友。我希望他們過的好,我懼怕他們有一天會活在抱怨之中,因為一個總在抱怨的人往往很難得到內心的平靜與幸福。
近兩年我看過太多心靈雞湯式的鼓舞,她們勸你要勇敢,要追夢,要不后悔。我每每看到都特別害怕有人沖著這些華麗的詞藻在沖動之下做了一個決定。我很恐懼這些鼓勵會沖昏了一些僅僅考慮到了“如果”的人。因為這對他們而言絕不是一件好事。
我從來不反對追求夢想或者活的富有激情,我也從來不排斥那些能夠特立獨行的人,相反,我很羨慕勇于冒險者,但前提是你已經考慮的足夠清楚并且完全。起碼,你要想到最壞的結果,而不是一昧的暢想明天。
“如果我成功了呢”“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如果......能夠順利的怎么怎么樣”“如果恰好有一位貴人賞識我...”這種“如果”體你可以想,但是我把你當成我的朋友,很抱歉,請你在做決定之前淡化它,然后把最壞的結果拎到你的眼前。倘若你還要堅持做這個決定,那么此后無論風雨我都支持你。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默默地給自己加入了“狼外婆”的定位,恍然間覺得自己是一個張牙舞爪的中年大媽。其實一直無意于做什么意見領袖,為了反對而反對。只是心靈雞湯的文章看多了,有時我自己都會振臂高呼“我們要自由,我們要勇氣,青春不計后果”。可是那然后呢?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又有多少人在一片熱忱當中用被鼓勵著的只想“如果”的勇氣唐突的做了一個決定,然后在一路的波折與年華虛度當中無盡的抱怨。用一時的興起竊取了很久的快樂。
倘若你正糾結于一個決定,倘若我是有幸潑了你一盆冷水的那個人,希望你能一邊吐槽我的不解風情一邊再靜下心想想。可以對最壞的結果也一往無前,可以在重挫來臨之時罵天罵地也不抱怨自己,那么很高興,你這個決定做的很值得。
畢竟很抱歉,只想“如果”的勇氣不值得被鼓勵。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