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國內的朋友常說自己的焦慮,我一度還以為是國內的大環境導致。
直到移居新西蘭半年后,我忽然發現自己也被焦慮重重包裹住了。焦慮的情緒如一團無形的空氣,吸走周身能量,讓人覺得空虛和彷徨。
這不是“移居”本身帶來的焦慮,而是度過了新鮮和忙亂的適應期后,先前被遮蓋的問題,又冒了出來。
在國內工作時,焦慮和惶恐很容易被隱藏。
下班后,哪怕午休兩個小時,也抓緊和小伙伴們一起吃吃喝喝。工作三年,電影票收集了滿滿一大本,但凡評分不低的,幾乎一部沒錯過。
頻繁的娛樂活動塞滿了工作之余的空間,可以很好的避免無聊。
沒有大的波動,但總是不對勁,仿佛每天喜怒哀樂之下悄然流動著一種情緒。似乎來自于潛意識層面,隱隱地不易察覺,卻無所不在。
是一種不安,焦慮,彷徨,空蕩蕩,甩不開,躲不掉……為了脫去這一身不爽,我做了很多“艱苦卓絕”的努力。
比如購物。上班太忙沒時間逛街,就瘋狂網購,把大部分工資都貢獻給了衣服鞋子,獲得“本單位快遞最多”榮譽稱號。
再比如旅行。低強度的休閑游不能滿足我了,便來個高強度的雪山徒步。結果立竿見影,徒步回來整個人都淑女了幾分,輕聲細語,累到沒有說話的力氣。
長假少,就抓緊短假期來個周邊游。說到這兒,要感謝我的領導,如果不是領導那年元旦讓我們加班,按照原計劃我會出現在發生踩踏事故的上海外灘。
購物和旅行如同強心劑,效果立現,但很快反彈。
新鮮的刺激雖然遮蓋了暗流涌動的事實,但是每當把一件光鮮亮麗的衣服收進衣櫥,或者把旅行歸來的手辦禮分發給朋友之后,生活立刻跌回老樣子。
而那些不安、焦慮、彷徨、空蕩蕩依舊陰魂不散。
于是,我每天都在淘寶購物車里塞進新的東西,收藏夾里是不盡的欲望,工資永遠不夠清空購物車。
日程表上不是即將到來的旅行,就是新的目的地。
只要有新的旅行列入計劃,就會有新的期待,新的欣喜。感到空虛時,想一想即將到來的旅行,似乎又“充實”起來。
生活看似豐富多彩,但沒留下實實在在的東西,除了那幾櫥衣服和一堆旅行的照片。很多衣服還沒有拆吊牌就已經被嫌棄,很多照片永遠躺在硬盤里沒被打開。
一個記錄著自己浪費的金錢,一個記錄著即將忘卻的光陰。
除了這些我還有一道最強有力的防火墻,來抵御內心的不安與焦慮。那就是我的工作。
體制內的鐵飯碗本身就是最好的保護,出門在外別人介紹我都是我的崗位。
好歹自己覺得工作崗位不錯,被很多人羨慕著,即便按部就班平平淡淡,幾年、十幾年后,憑借資歷也能有個不錯的去處。
每當這樣想,便不會覺得生活有什么不好,似乎擺脫了空虛和焦慮,投身到“快樂”的生活中。
移居新西蘭之后的前半年,沒有感覺到有任何不適。
每天都在學習新的東西,適應新的環境,了解新的文化。在如此大量的新刺激下,覺得生活充實的不得了,特別開心。
一切新鮮終究會歸于平淡。那些奇奇怪怪的歪果仁成了熟悉的好友,新的交通規章已經不需要戰戰兢兢提醒自己,變成下意識的行為。
徹底熟悉環境后,內心又覺得缺少了什么,焦慮和空虛如同藤蔓植物,很快爬滿心頭。
沒了娛樂的沖淡,沒了體制的保護,這一次的焦慮特別真實,又特別濃厚。多年來掩蓋的問題,只能硬著頭皮赤裸裸面對了。
我迎上前去,要看清楚這些焦慮和空虛到底是什么?他們跟隨我多年,到底從何而來?
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這個人的一言一行、愛恨情仇、風格喜好、氣場、審美,都源自內在的世界。就如常言所說,你心里有什么就能感受到什么。
勇敢直面內心的人,大概早就發現了這里草木荒涼,于是會用心澆灌內心世界,盡量給自己獨處的空間,讓自己的世界越來越完善,體系越來越健全,對行為的控制也越來越自如。
而我,大概忽視自己的內心很久了。沒有完善的邏輯體系,沒有堅不可破的價值觀念。
一無所有引發不自信,不自信引發對未來的焦慮感,焦慮而無所為引發空虛感。
于是,能想到最直接的惡補方式就是閱讀。
與購物和旅行帶來的強心劑不同,閱讀更像是中醫的調理。一本書兩本書下去,完全沒效果。字里行間若有收獲,卻不能改變現實的生活。似有所悟,卻看不到摸不著。
但就是這隱隱約約的感覺卻歷久彌香,后勁很足。
讀書成為習慣以后發現,原來“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不是夸張的手法,而是實實在在的描述。讀書會上癮,這是最好的“癮”。
讀書就像在自己的世界里埋種子,短時間內沒有很大改變,但心里篤定,希望就在這泥土下方,未來說不準那一天,就有一個種子破土而出,有所頓悟。
這一天遲早會到來。泥土中的種子多了,今天這顆發芽,明天那顆生花,每一天都有預測不到的驚喜,每一天對生活和生命都有更深的理解。
“腹有詩書氣自華”,大概就是說讀的書多了,內心世界越來越豐盈了,便能生活地更加隨心而自信。
讀書越來越多,我內心的狀態也越來越舒適。雖然閱讀無止境,永遠在路上,但已然能感覺到閱讀帶來的好處。
工作時不再瞻前顧后、患得患失、糾結于暫時沒有建樹,因為更確信努力的價值,相信前方定有好運相伴。
與此同時,生活中一切的舒適和娛樂似乎也都是應得的,因為內心世界的充實稱得起當下的歡愉,于是更加瀟灑。
所以我現在覺得新西蘭人特別能玩兒,大約與特別能讀是分不開的。
大家都知道新西蘭人能玩兒,尤其是公共假日,路上全是拖著皮劃艇、自行車、滑雪板的私家車。但很多人不知道新西蘭人也很能讀。
雖然新西蘭的圖書價格是中國的五六倍,但每次坐飛機,都能遇到在飛機上讀書的人,從年輕人到老年人都有,每個社區圖書館里也都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一個閱讀很充實的群體,當然能玩得很灑脫。
閱讀除了能讓自己心境更踏實更舒服以外還有一個好處,那便是想寫。
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想寫。從讀到寫本身就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內心世界草木繁盛到一定程度,就想把他們修剪成型。
寫東西是與自己的對話,如同整理衣櫥一般,從雜亂無章到井井有條,特別清爽快樂。
無論是已成體系的長文,亦或隨手隨筆的小短片,哪怕是從不示人的日記,都在一定程度上整理了散落的思緒,挖掘和修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個人有了足夠健全的內心世界,便有了抵御大眾價值觀的能力,也就有了力量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了動力追尋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使命。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