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心浮躁的時代,擁有一點靜氣十分重要。
很欣賞一句古語:每臨大事有靜氣。
在古代,靜氣大致是指:寧靜淡泊,從容不迫以及泰然自若的修為或氣度,歷來為有識之士所推崇。
一般說來,一個人內心安靜,心氣就不會浮躁,行事就不會失于輕率,對事態的發展就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相反,如果心浮氣躁,必然會導致舉止失常,進退無據,對事情就會失去正確的判斷力。
所以,善理大事者必先安己心。如歷史上所謂的“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像古代呂端、孔明這樣的名臣,之所以能有所作為恐怕也是與他們氣定神閑、處變不驚的從容姿態分不開的。可見,靜是處事之本。
古代醫家主張“靜則神藏”。因為“神太用則勞,靜以養之”,可見,靜也是養身之本。
可以這么說,靜氣是一種寧靜坦然、虛懷若谷的心態;是一種不惑于浮華世態,不憚于貧困處境的平和品性;是一種泰山崩于前色不變,麇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的從容風采。
擁有一點靜氣,會令男人平添一種從容大度的魅力;擁有一點靜氣,會使女人更增一分優雅嫻靜的風姿。
常言道:寧靜以致遠。在寧靜中,靈魂高遠如長空片羽,不為物役;于淡泊處,心境平和似高山積雪,坦白純凈。
相反,熱衷于追名逐利,心中往往會失卻靜氣;陶醉于花天酒地,心中也難以坦蕩平和。
社會變革時期的這種世態,很容易讓人變得急功近利,變得心猿意馬,甚至變得氣急敗壞……就如電視劇《士兵突擊》中袁朗說的“我們很多人無時無刻不在焦躁,怕沒得到,唯恐丟失。我不喜歡焦躁的人”,所以,他毫不掩飾對甘于寂寞且始終如一的許三多的欣賞。許三多那種不焦慮、不功利、不拋棄、不放棄的做人原則正是當下這個喧嘩和騷動的社會所缺失的東西。
所以,固守圓滑勢利的人生哲學,就不可能看到寧靜如秋高氣爽的藍天一般的人生;執著于矯情虛偽的處世原則,必然也聽不到優美絢麗的生命樂章。
相反,擁有一點靜氣,就會使我們多一點自知之明,少一些忘乎所以;擁有一點靜氣,同儕之間就少一些齟齬,人與人之間就會多一些溫情。
當然,擁有一點靜氣,并不意味排斥銳氣、朝氣,面對風起云涌的時代潮流,我們依然崇尚迎頭而上、銳意進取的精神。但是,多一點靜氣,則能使我們在面對復雜局面的時候,做到鎮定自若,從容應對,看到更美麗的天空。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