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即便微小之物也會得到滿足。欲望不斷毫無節制只會淪陷。成為物品的“管理者”。“我們應該學會推遲欲望滿足的時間,如此讓期待存在。形成幸福的持久感。很容易得到只會獲取暫時的開心滿足,如此也會習以為常”。這大抵是我讀到關于欲望與心性達成的最為和諧,美好的步調。
生而為人,我們在生活中,慢慢發現,物質包裹的滿足感,一件又一件,洶涌而至,我們看到好,眼前一亮的物,似乎都想帶回去,歸己所有。那些物就如同情欲掙扎,迫不及待,完成最初的愛欲豐沛。之后,慢慢退卻,再次煽情,又重新開始。如此循環初始,物成為堆砌,抑或者情緒的象征。
我是在后來懂得缺失和遺憾帶來的諸多內心變遷后,慢慢懂得哪些更值得自己擁有,哪些只是一期一會的珍惜,沒有了執念,期待只為尋常,如此,發現內心安寧的渴求勝過任何其他帶來的滿足與虛妄。
時過境遷,在輾轉,迂回的生活中,某一天回頭看那些被自己打造的物,它們甚至有很多被我長久置放于某一個角落,像隊伍擺放整齊,當我一件件審視它們時,那些記憶里溫暖的場景開始與身體產生聯系。它在提醒你,曾經帶給自己的歡愉盛滿,俗世里的自得其樂。不可否認,那一刻,我對它們的情感僅僅停留于此。
所以,我開始學會了整理,管控自己的欲望,施予,放手,那些曾經背負青春烙印痕跡的驅殼和情景,在某一天被打破,不再成為手銬腳鐐,包袱沉重時,它亦象征著釋然和內心的滿足不再如先前般,獲得新的生長,如同繭破裂,滋養需要另外的時空與養分給予。這亦是我所希望看到的。贈予成為安慰,放手視為最好的紀念。得到與兩相忘,都是很正常的事。
這樣的過程中,亦重現找到了自己與物的關系,我并不是它真正的擁有和守護者,只是臨時看管,若有你所喜歡,我便可以做到誠心相送,即便它依舊是我所愛。我與物及你的緣分,僅次于此。它成為流動和美好的象征,是克制和割舍,合離的最好應驗。
曾經和一個小物做過一個游戲,三個月之后它還存在我就拿走它。我用這樣的選擇只是想讓雷同呆板的生活獲取彈性。曾經我是那么不懂節制和給予適當空間,留白。如同我曾經拍過很多圖片,空間被拍攝載體全盤占滿。事實上,它顯得并不那么好看。
這些成長帶給我的微妙,復雜感應,如同荒涼大地上,茫茫山谷中,在靜寂里傳來的風聲,溫暖慰藉過內心,涼薄吹拂山水人世。血液滲透骨子里,保持清醒與活力的源泉。
印象中在后海一家小店,發現一件小物,十分喜歡。所謂的正品。顯然我可以隨時拿到它。猶豫片刻,最終決定不要了,“人應該有抗拒哪怕是最好東西的權利”。香港導演許鞍華的這句話,是用來表達自己不想卷入某些誘惑,相比便利,它更在意一些東西帶給自自身的裹挾。商業資本帶來的浮躁,相比自在描繪生活的暢快,更逼近真實和本我。
這句話亦讓我印象深刻。她所表露的還應該有人與欲望及真我的關系。同時,她還能讓我想到,人應該有克制最好東西的秉性。這樣你才能體會得到的不易。曾經,我們是那么的不可一世,喜歡的物被發現必定得拿走。等第二天都是不可以的。但事實上,它給我們帶來暫短滿足后是無限黑洞。我們的生活得到滿足,人生的意義成為虛無被外表迷惑,內核疲憊不堪,形如空殼。這些也是過去的我。
我慢慢學會了等待和不那么著急渴望得到一樣東西,或者越來越覺得很多東西,得到或不得到,已經不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如何在這樣的過程中,學會節制,成為一個靜默等待,真正懂得欣賞,珍惜它的人。
始終相信,物和人的關系一樣,同樣需要因緣際會。真正的好,適合,耐味的,終究需要等待。因為它的孤僻稀少顯得沉寂不熱鬧。若能遇見已經是一種幸運。其他,又有什么是非要不可的呢。
人與物的歸屬關系從某種程度傳遞出一份自我淡然與篤信的心態。這樣的心態讓人趨向靜默收獲,排除干擾和熱鬧外的種種,不期而遇。
如果你屬于我,我寧愿站在遠處觀望,不那么急迫靠近,希望得到,歸己所有。你或者只是我眼中掠過日月花香,良辰美景,清風吹拂,花瓣灑落身體,抖摟之后,只留得余香繚繞,豐沛真切。
是的,當生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們應該需要學會并懂得如何去篩選,最終留下適合與妥帖,時間是最好的驗證,它會讓你因為偶遇、靜默、等待,留給只屬于你的東西。
人生苦短,時間最終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又有什么是最重要的。物質與財富最終依舊無法安頓內心。有一天你發現信仰與滿足的重要。專注看花朵的樣子,聽鳥的鳴叫,湖邊的溪流緩慢始終,天空的夜色寂廖深遠。世間一切如此之純凈有力并強烈存在。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