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ort是個很有干勁的90后小伙子,和他聊天總能聽到最新的互聯網名詞。最近從他口中蹦出最多的是“斜杠青年”、“社群學習”……他也很忙,下班后報名各種線上微信群講座,周末跑出去參加互聯網產品沙龍等等。
我問他:“為什么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這么滿?抽些時間休息不也挺好的嗎?”
他回答:“別人都在進步,我怎么可以松懈!”
他告訴我,他的某個大學同學,剛畢業3年就出版了兩本書,現在已初步實現財務自由;還有他認識的BAT同齡人某某,在公司重要項目中表現不錯,這季度的獎金足夠歐洲游一趟……
“你看,大家都有成績了還這么拼命,我再不努力,遲早被拋到后面!”他的話語中透露出深深的焦慮與著急。
只是,Sort只看到別人表面的成功,卻忽略了成功背后的積累和付出。那位出書的同學,早在高中就開始培養文筆,上大學后更是堅持每周輸出3、4篇文稿;BAT的同齡人剛進入項目組時吃了不少苦頭,后來每天早出晚歸,硬是把不懂的技術難點啃下來,才有了后面不錯的表現。
雖然Sort給自己安排了很多學習,但大部分都是蜻蜓點水。他太熱衷于追趕最新的概念,卻缺乏針對具體領域的深入了解,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現在每天還是很忙碌,然而更多時候他會陷入迷茫,不知道何時才能等到屬于他的成功。
我們常常處在焦慮當中,工作、生活的節奏太快。來自身邊朋友家人的壓力,迫使我們加快步驟往前,甚至是被動地被推著向前奔跑。
然而,過度奔跑是否讓我們忽略了學習的本質?欲速則不達,不要讓焦慮成為你迷失的借口!
2
去年公司校招了一批應屆畢業生,有來自985高校的,也有在校期間就參與過全國項目的,共10名管培生。
小悠在其中并不是最優秀的,表現中規中矩,人長得也樸實,在入職典禮上沒有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這批管培生入職后被安排到不同部門輪崗培訓,小半年后,有兩名管培生受不了重復枯燥的基本崗位工作,提出離職。
小悠沒有受到辭職的影響,繼續老老實實跟在導師后面做好每天的崗位工作。經常看到她最早一個到公司,晚上最后一個走。同批的管培生不少人背后笑她傻,“天天整理excel數據、做會議記錄,這些工作有什么價值含量,她還做得這么起勁”。
半年考核時,小悠的表現還不是最卓越的,但她拿出來的部門業務數據分析有條有理,受到公司高管和導師們的肯定。
一年過后,同時入職的10名管培生:4人主動離職,2人績效不達標被淘汰,剩下的4人中成績最突出的是小悠。在一年述職報告時,她用嚴謹的數據、扎實的崗位基本功,贏得了公司上下一致的認可。
她說,知道自己沒有過人的聰穎,看到同批優秀的管培生,她也著急,害怕會被淘汰。和別人比不上,那就和自己比!從入職的第一天起,她就制定了計劃,每天一點點完成計劃上的清單。只和自己做比較,爭取每天進步多一點。
時間過去,積累的一點一滴匯聚成明顯的成果。一年前的她在人群中并不凸顯,但經過一天天踏實的積累,最終就像一塊璞石經過打磨,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3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25歲做什么,可以在5年后受益匪淺?”其中有個高票答案——做好自己本職工作之余,多跨界!
我認識一位在傳統零售業公司做平面設計的設計專員,除了做好工作內的設計任務,她還經常關注市場方面的知識。比起同事,她的作品總是最能領悟到公司要傳遞的信息。因為她除了會設計,還知道如何把握客戶的需求。因此,很快她就升職加薪,成為設計部經理。
后來,她又去報名參加互聯網產品運營的課程,大大提升了自己對產品、對市場的認識。她也陸續把自己的一些作品放到社交平臺上,慢慢在圈子內小有名氣。不久前,她被獵頭挖去一家更大的公司做設計總監,薪資翻了幾倍。
跨界突破固有的邊界,代表不同的領域融合。她的成功在于,她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短板,但是從不盲目焦慮,也不一味求快,而是給自己時間自我提升完善,她努力拓展崗位外的思維、補充技能,突破了本職工作固定的設計領域,用多角度、多維度處理自己的工作,從而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適當的焦慮并不是壞事,它能督促我們自律、有更強的行動力,但不要讓自己變成焦慮的奴隸。當放下焦慮、輕裝上陣,我們會更踏實地沉淀好每一天。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