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沒有讀過這么句話——“把今天當成是活著的最后一天,像明天就要死亡那樣去生活”。這話據說是鼓勵人們珍惜當下,投入生活的。可我琢磨,倘若我確定無疑地知道明天我要死,那我今天八成會躺在家里床上。親友樂意陪我說話最好,沒人理我,我就吃喝打滾,讀閑書看電視玩游戲,特別“頹”地度過這最后一天。我才不會在“活著的最后一天”去學習鍛煉做好事呢——就剩24小時,何必費那勁呢?
有一陣子,說不清是幸運還是不幸,反正我有了一段閑散時光,可以每天都隨心所欲,不必考慮生計成績,想干啥就干啥——于是乎我過了一段既“爽”且“頹”的日子。然后我回首一看,發現盡管在那陣子的“每時每刻”,我都是“快樂”的,但總體而言,我對那段日子的滿意度并不高。為什么“無數個好時刻”,不能積分成“大段的幸福時光”呢?
大概十年后我才明白,我的一個基本假設——“幸福=積極情緒×時間”是錯誤的。如果快樂是人的終極追求,那么只要有足夠毒品供應,保持大腦始終情緒高昂,就能成就一段“好人生”。但事實是,好人生,絕不只是快樂而已。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發現,真正的幸福,至少包含五個獨立要素(PERMA),除了能感受積極情緒(Positiveemotion),還要能專注投入(Engagement),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Relationship),明了自己存在的意義(Meaning),以及,能夠有所成就(Accomplishment)。
在這五個要素中,許多都需要長期投入。短期內的“幸福最優解”,或許是追尋快樂,但長期的“幸福最優解”,卻往往需要犧牲短期內的快感,以達成長期目標。以“成就”為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研究者安吉拉李達克沃思(AngelaLeeDuckworth)提出了一個公式,“成就=技能×時間”。時間是最關鍵的變量——一般來說,隨著時間不斷投入,技能也會不斷提升。一個人如果堅持每年比一般人多投入10%的時間,每年比一般人技能多提升10%,十年后,他的成就至少是一般人的6倍,可算是出類拔萃了。
而這種面對長遠目標時,可以保持熱情并堅持投入的能力,達克沃思定義為堅毅(grit)。達克沃思發現,堅毅往往與才華無關。許多敏贍悟捷的人,卻不具備堅毅的品質,結果往往浪費了自己的才能。
堅持一個月還不算堅毅,真正的堅毅是年復一年,努力不懈,不斷投入時間與精力,直到實現遙遠的目標,直到抵達理想的未來。這種堅持最需要的,是一種信念,堅信努力可以帶來提升,堅信投入可以換來回報,堅信人生是場漫長的馬拉松——終點雖遠,必將抵達,而明天,不會是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天。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