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青春的哲理小故事有哪些呢?生活賦予我們一種巨大的和無限高貴的禮品,這就是青春:充滿著力量,充滿著期待志愿,充滿著求知和斗爭的志向,充滿著希望信心和青春。下面是勵志人生小編為您整理的關(guān)于青春的哲理小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關(guān)于青春的哲理小故事篇一:能哭出來的人將來一定能笑對生活
我記得我從小就不怎么愛哭,稍微長大一些就更沒機會哭了。21歲那年,遇到了兩位偉人周恩來,毛澤東先后去世,集會前還擔心自己哭不出來無法過關(guān)。
我們文化中的傳統(tǒng)教育就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哭似乎是女人的專屬。我很小的時候,因為什么事情忘了,剛要有哭的意思,父親就嚴厲地說:你哭一個給我看看!在這種威懾下,我哪里還敢哭。久而久之,教育起作用了,長大后,恐懼,委屈,病痛,傷悲,都不能讓我哭出聲,眼睛流淚都是打呵欠引發(fā)的。
所以,當我們以長者或強者身份看見別人哭時,第一反應(yīng)就是勸止,以為讓別人不哭悲痛就停止了。所以,當我們以幼者或弱者身份哭時,聽到別人的勸解,往往也強行止住哭聲。
止住了哭聲可止不住傷悲和痛苦。人體的生理架構(gòu)設(shè)計了排遣傷悲的通道。讓心中的痛苦隨眼淚盡情排出,只有這樣,才能減輕痛苦。才能重新振作。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哭。我最愛的父親去世,全家都哭了,我沒哭;父親遺體告別儀式,許多來賓都哭了,我沒哭;我也是血肉身軀,但三從四德文化告訴我,我是長子,當父親不在時,我是一家之長,我怎么有哭的權(quán)利?!可當我從八寶山捧著父親的骨灰盒走下高高的臺階時,我淚如泉涌,泣不成聲。我那時才知道人身架構(gòu)的合理,排遣的通道一旦被自己堵塞,得郁悶死。
哭所傳達的情緒復(fù)雜,哭雖比笑少,但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章。我看見汶川大地震中許多善良的人們勸止受難哭泣者時。心中焦慮,真想大喊一聲:“讓他們盡情哭哭吧。能哭出來的人將來一定能笑對生活。”
關(guān)于青春的哲理小故事篇二:想想十年后的自己
十八歲之前,我是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那時我每天就在浙江藝術(shù)學校里跟著同學唱唱歌,跳跳舞。偶爾有導(dǎo)演來找我拍戲,我就會很興奮地去拍,無論多小的角色。
如果沒有老師跟我的那次談話,那么也許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人知道周迅是誰。
那是1993年5月的一天,教我專業(yè)課的趙老師突然找我談話:“周迅,你能告訴我,你對于未來的打算嗎?”
我愣住了。我不明白老師怎么突然問我如此嚴肅的問題,更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老師問我:“現(xiàn)在的生活你滿意嗎?”我搖搖頭。
老師笑了:“不滿意的話證明你還有救。你現(xiàn)在就想想,十年以后你會是什么樣?”
老師的話音很輕,但是落在我心里卻變得很沉重。我腦海里頓時開始風起云涌。沉默許久,我看著老師的眼睛,忽然就很堅定地說:“我希望十年后的自己成為最好的女演員,同時可以發(fā)行一張屬于自己的音樂專輯。”
老師問我:“你確定了嗎?”
我慢慢地咬緊著嘴唇回答:“Yes”,而且拉了很長的音。
老師接著說:“好,既然你確定了,我們就把這個目標倒著算回來。十年以后,你28歲,那時你是一個紅透半邊天的大明星,同時出了一張專輯。”
“那么你27歲的時候,除了接拍各種名導(dǎo)演的戲以外,一定還要有一個完整的音樂作品,可以拿給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聽,對不對?”
“25歲的時候,在演藝事業(yè)上你就要不斷進行學習和思考。另外在音樂方面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開始錄音了。”
“23歲就必須接受各種培訓(xùn)和訓(xùn)練,包括音樂上和肢體上的。”
“20歲的時候就要開始作曲,作詞。在演戲方面就要接拍大一點的角色了。”
老師的話說得很輕松,但是我卻感到一陣恐懼。這樣推下來,我應(yīng)該馬上著手為自己的理想做準備了,可是我現(xiàn)在卻什么都不會,什么都沒想過,仍然為小丫鬟小舞女之類的角色沾沾自喜。我覺得有一種強大的壓力忽然朝自己襲來。
老師平靜地笑著說:“周迅,你是一棵好苗子,但是你對人生缺少規(guī)劃,散漫而且混亂。我希望你能在空閑的時候,想想十年以后的自己,到底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到底要實現(xiàn)什么樣的目標。如果你確定了目標,那么希望你從現(xiàn)在就開始做。”
一年以后,我從藝校畢業(yè)了,老師的話從那天開始一直刻在了我的心底:想想十年后的自己。是的,當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整個人都覺醒了。
從學校畢業(yè)后,我忙于接拍各種各樣的影視劇。我始終記得,十年后我要做最成功的明星,所以對角色我開始很認真地篩選。后來我拍了《那時花開》,拍了《大明宮詞》,我漸漸被大家接受,也慢慢地嘗到了成功的快樂。
20xx年4月,恰好是老師和我談話后的十周年,我不知道這是偶然還是必然,我居然真的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張專輯——《夏天》。
其實你也和我一樣。如果你能及時地問自己一句:“十年后我會怎么樣?”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人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變化。時刻想著十年后的自己,你會朝著自己的夢想越走越近。
關(guān)于青春的哲理小故事篇三:別讓任何人偷走您的夢
美國某個小學的作文課上,老師給小朋友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志愿”。
一位小朋友非常喜歡這個題目,在他的簿子上,飛快地寫下他的夢想。他希望將來自己能擁有一座占地十余公頃的莊園,在壯闊的土地上植滿如茵的綠。莊園中有無數(shù)的小木屋,烤肉區(qū),及一座休閑旅館。除了自己住在那兒外,還可以和前來參觀的游客分享自己的莊園,有住處供他們歇息。
寫好的作文經(jīng)老師過目,這位小朋友的簿子上被劃了一個大大的紅“X”,發(fā)回到他手上,老師要求他重寫。
小朋友仔細看了看自己所寫的內(nèi)容,并無錯誤,便拿著作文簿去請教老師。
老師告訴他:“我要你們寫下自己的志愿,而不是這些如夢囈般的空想,我要實際的志愿,而不是虛無的幻想,你知道嗎?”
小朋友據(jù)理力爭:“可是,老師,這真的是我的夢想啊!”
老師也堅持:“不,那不可能實現(xiàn),那只是一堆空想,我要你重寫。”
小朋友不肯妥協(xié):“我很清楚,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愿意改掉我夢想的內(nèi)容。”
老師搖頭:“如果你不重寫,我就不讓你及格了,你要想清楚。”
小朋友也跟著搖頭,不愿重寫,而那篇作文也就得到了大大的一個“E”。
事隔三十年之后,這位老師帶著一群小學生到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度假勝地旅行,在盡情享受無邊的綠草,舒適的住宿,及香味四溢的烤肉之余,他望見一名中年人向他走來,并自稱曾是他的學生。
這位中年人告訴他的老師,他正是當年那個作文不及格的小學生,如今,他擁有這片廣闊的度假莊園,真的實現(xiàn)了兒時的夢想。
老師望著這位莊園的主人,想到自己三十余年來,不敢夢想的教師生涯,不禁喟嘆:
“三十年來為了我自己,不知道用成績改掉了多少學生的夢想。而你,是唯一保留自己的夢想,沒有被我改掉的。”
熱門專題: